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8章 為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魏燕三國百姓的抵抗態度,如果秦始皇溫和一些,這三地的百姓是可以漸漸軟化承認秦的統治合法性或者說正統性的。
而趙就難辦一些,楚齊更難辦,這些根子,已經不是秦統一後是否仁政的問題了,而是在統一過程中,秦使用的那些卑鄙手段埋下的惡果。而具體的手段,其實前面已經說過,一言以蔽之,就是‘無信’。
而天子的無信,和諸侯王的無信,臣已經說過了,是不一樣的。諸侯王無信,還可以被‘國際譴責’,有其他大國制衡,弔民伐罪滅此無信之國,古人會認為這是天譴,是天在自我糾正。
而天子無信,無外力可以糾正,那就是天無信,從此對天下百姓世世代代的守信影響,是巨大的,指望他們來建立君主和武將的長期互信,只能是緣木求魚、問道於盲。
秦始皇乃至他繼承的‘六世餘烈’的那六世,始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不覺得天子之信值得維護,只想最快最省力地統一六國。
趙為什麼不甘?其實有長平之戰,降而坑殺之失信,當然這不是秦始皇時候的事兒,是他那些先王欠下的的信用債。
如果白起堂堂正正不受降,硬戰擊殺這四十萬人,那也是無話可說的,說不定趙人就會跟韓魏燕一樣,被武力殺得心服口服。
因為他們是戰不如人,不是被背信棄義、立諾而後毀諾,那是可以嚥下這口氣的。戰國之時,堂堂正正廝殺不如敵而滅國,這是正統的統治權建立手段,《孟子.梁惠王》便言。
孟子見於梁惠王,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曰:定於一。梁惠王:孰能一之?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此後公孫弘等從《春秋》尋找大統一之德,那也是捨近求遠了,蓋先漢之初,孟子之言還未提高到與五經並列的程度。
但由此可以看出,天下統一乃是定的前提,能武力統一就是讓百姓免於再打仗殘殺,這是德,沒問題。
秦堂堂正正武力統一,是可以得到正統性的,但卑劣就卑劣在他用了立約而後背約的違信手段。
長平背信是三次背信中最輕的,張儀對楚懷王承諾割讓商於之地六百里騙齊楚絕交,而後出爾反爾,這是三次背信中較重的。所以趙、楚心有不甘,他們想要為天下信義而戰,誅滅天下信用之秦。
而齊是怎麼亡的?其實還是秦始皇自掘墳墓,他明明可以硬戰攻下齊,就以‘天下一統,讓天下百姓不再內戰’為理由,打就完了。
但秦始皇又聽了說客邀功之言,許了齊王建投降後給五百里封地,但實則耍詐,在騙得齊王建不戰而降後,把齊王流放到五百里荒林裡,無耕無民,不給口糧,讓齊王建自行活活餓死。
這些行徑,天下尚信之人,怎能不以滅秦為己任?關鍵是秦始皇最後膨脹,他之所以要反覆無信,其實是因為他已經覺得‘天下一統,外無文字,古人如何做的,都是朕說了算,所以無需注意守信’。天下有識之士都知道,如果讓秦這樣活住了,那就天下再無信用。”
劉備覺得思路有點跟不上,希望李素給他講得通俗一點。
李素就花了好大的精力,給劉備講了一個劉備儘量能聽懂的故事——裡面很多因素劉備還不容易理解,因為李素藉用的素材有點現代了,修飾過來還是有點似是而非。
這裡面的道理,其實用後世外交學院博弈論的課程,是最好解釋的,秦始皇其實就是犯了一個膨脹後覺得“不需要重複博弈”的錯誤。
用現代人都聽得懂的人話翻譯一下,就是這樣的:
你去你家樓下的小賣部買東西,小賣部阿姨大機率不會坑你,因為她知道大家鄰里隔壁的,低頭不見抬頭見,想做你一輩子長久生意呢。這時候騙你一次,划不來,以後你都不去她家買東西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