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章 水利之神諸葛亮的變廢為寶,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件,也因為河床太高、泥沙淤淺太嚴重,不適合將來把沙船的噸位進一步造大。
東海南海的福船,以及最新式中西合璧的海船,已經可以造到超過一千噸的噸位,黃海上的沙船,最大極限至今也沒超過四百噸的。
諸葛亮這次戰役之後,結合之前跟恩師李素在揚州、青徐為官的經驗,就在琢磨怎麼把黃河的航運治理搞得跟長江一樣好,也就想到了
“能不能跟在長江江口外的甬東群島設立河海轉運港的思路,在黃河河口外幾十裡到一百里遠的地方,也尋找群島設立稍微離岸的河海轉運港。”
不得不說,這個思路絕對是超前的,連李素都不可能想到,因為李素並沒有那麼因地制宜、科學分析的理工科思維,李素在理工科方面只知道利用先知先覺抄現成的答案。
而歷史上沒發生過的事情,李素就不會自己捏造了,總會覺得“這種事情既然歷史上沒人做,肯定是專業人士分析之後覺得不靠譜吧”。
諸葛亮卻沒有這樣的包袱,他就非常敢想敢做,最後很多時候點子就有點蒸汽朋克、天馬行空。
諸葛亮發現黃河河口、渤海灣上缺乏天然群島可以造港,但仔細探索之後,發現還是有一些“暗沙”、“沙洲”的,也就是因為黃河淤淺,有些地方渤海海面的水深甚至只有不到兩丈,沙船開過去的時候都要繞行。
既然現在要用多出來的奴隸,在易水、黃河河口等處就地疏浚,諸葛亮就想到一個節約工本的辦法,“能不能把航道深的地方挖出來的泥沙石料,就地堆在旁邊本來就相對水淺的位置,疏浚的同時在不增加土方作業量的前提下,堆海造陸,然後在造出來的陸地人工島上設定港口碼頭”。
還別說,諸葛亮的這個設想,其實就跟歷史上九百年後、意呆利人在法蘭克帝國末期修建“威尼斯城”一個原理。
威尼斯也是因為地處亞得里亞海最深處的海灣、還有波河等意呆利北部平原上最大的幾條河流、夾帶著阿爾卑斯山區的主要降水和泥沙,千萬年來衝擊形成了濱海的淺灘瀉湖。
本來那麼要害的地方,又是波河河口,本該成為地中海北岸最大的河海轉運港,就因為泥沙淤淺用不了,太可惜了。
所以威尼斯人在離岸幾十裡的地方,找淺灘沙洲,一邊疏浚航道,一邊把深的地方挖上來的泥沙堆到本來就淺的地方,再加上大樹木材打樁立框架、周遭堆上大石頭砌邊沿,中間填沙,形成了離岸深水港市。
諸葛亮跟著李素學了那麼多年科學知識,又有了那麼多年大搞基建的工程實踐經驗和規劃資歷、跟羅馬名匠們的溝通切磋、中西合璧。
所以歷史上威尼斯人在中世紀能做成的事情,諸葛亮真要做當然也能做。
最後,諸葛亮的規劃就是在易水河口東南方、黃河河口正北方、如今211年還是淺灘沙洲、而幾百年後會被沖積泥沙堆成陸地的地方,暫時造一個離岸幾十裡的深水港,把整個黃河與海河流域的大船航運都帶動起來,強化北方商貿經濟和轉運。
後來,這個被諸葛亮選址的位置,其實就是後世的津門市了,只不過當時後世的津門主城區、濱海區這些地方還在海底,是被諸葛亮提前挖深堆淺人工加速堆出來了。
數百年後,這片土地被黃河海河後續帶來的泥沙,重新堆得跟大陸連成了一體,看似諸葛亮這番操作有點白費。
但不能因為後來的天然地質成長,就否認這幾百年裡、北方黃河海河沿岸人民在這兩條大河的河海轉運改善中得到的民生好處。
津門市這塊地方,也因此成為了後來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淺海瀉湖淤灘造城”案例。
雖然大漢後來也沒那麼多工夫去遠征歐洲,歐洲的歷史也大變了。不過數百年後,當西方世界得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