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人都不用親自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專注於指點教導家奴生產技術。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產力開拓蠻荒良法。

……

上述這些潛移默化的轉變,都是六到十月間,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會演進。

不過隨著時間進入初冬,李素和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幾項社會和生產組織方面的調整,以應對冬季的特殊情況。

首先是諸葛亮那邊,一開始維持得挺好的“漢人傳授先進捕魚技術,跟扶桑人換穀物蔬菜”的經濟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顯現出了危機趨勢。

原因其實也很容易想到:穀物相對容易曬乾長期儲存,魚類和海鮮就算曬魚乾,也存不了那麼久,如果不加鹽醃製,抗不過冬天加春荒的五個多月,直接就腐爛了。

當然,按說這個問題不影響漢人,因為漢人是打漁的,扶桑土著才是種田的,漢人冬天植物無法生長的時候,照樣可以天天打漁,並不會斷了魚肉來源。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扶桑人都沒文化,也不會算計,之前夏秋兩季,漢人傾銷魚肉換稻穀麥子的時候,很多扶桑人沒控制住魚肉的誘惑,秋收後一下子換多了,

手頭留下的穀子只夠吃半個冬天的,魚乾卻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魚乾腐爛,這個冬天扶桑人估計又能餓死上萬。

沒辦法,誰讓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這些扶桑順民都是甘願接受漢人統治和友好貿易的,為了給他們一條活路,諸葛使君只好親自給他們指路:

漢人有曬鹽的辦法,可以大量獲取海鹽,跟只會煮鹽的扶桑土著生產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環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過沒有什麼大江大河入海,這點算是優勢,雨水期也比較集中,引入諸葛亮的新曬鹽法,產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過,曬鹽的早期鹽場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還要平整海邊的灘塗、堆築圍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業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漢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術組織那些需要鹽的土著來當奴隸,沒日沒夜給諸葛家的鹽場狂幹活,然後給他們一點鹽和鹹魚作為報酬。

諸葛亮還嫌棄基建太慢,想進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設的鋸木工場,就在澱川兩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車作坊,加工基建過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後來發現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夠用,就改為在海邊造風車,用海風的風力來磨面碾米鋸木材。

當然,那些在中原用來紡紗、鍛鐵的水車工坊,在這兒肯定不會建,至少十幾年內,諸葛亮都會保證扶桑土著在鐵器和高階紡織品方面,完全依賴中原的輸入。

最高階的先進生產力,當然不能傳給這些還沒徹底馴化的蠻子,要狠狠賺他們的工農業剪刀差。

在諸葛亮的大興土木之下,一個冬天之內,大阪灣周邊上百平方公里內,森林覆蓋面積都降低了好幾個百分點(大阪灣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里,當時的大和國直轄統治範圍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徑一百里差不多)

沒有遠見不會算賬的扶桑奴隸,也自願累死了數千人,但不管怎麼說,總比漢人不給他們食物、放任他們手頭買多了的魚乾腐爛後預估會餓死的人數,要少好幾倍了。

從這個角度說,漢人統治者是多麼的仁慈。

自己數學差不會算賬統籌食物、不適應新事物新生產組織方式、本來就會餓死的人,這總不能怪統治吧?

……

諸葛亮把原本冬季農閒會懶散的扶桑人,全部組織起來、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點奮力幹活搞基建,總算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讓種田建設的預期進度又提升了好幾成。

另一邊,李素直接督導的很多工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縱寵金牌妖后

虛妄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