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底才到,種什麼作物都來不及趕秋收了。

所以漢人等於是第一年啥農業生產都沒幹,會不會不夠吃,需要從中原千里迢迢海運糧草,或者是去筑紫島、從已經多開拓殖民了一年的筑紫島運餘糧過來。

後來發現,這種擔心也是完全沒必要的,因為扶桑如今的人口太少了,地廣人稀之下,漢人哪怕完全不種田,捕魚就能夠吃。

按照李素帶來的幕僚和一些基層文官的統計,如今邪馬臺的實際人口大約是二十多萬,大和國有三四十萬,兩者相加就是七十萬人。

另外在筑紫島到大阪灣之間、廣大的瀨戶內海兩岸各地,零零散散大致有百十個部落,加起來二十多萬人。所以整個關西地區的扶桑開化人種,大約也就一百萬。

如果把未開化的也算上,筑紫島南半部、阿蘇火山以南的熊襲蠻,大約有不到十萬人。整個關東地區一直到北海道,蝦夷蠻子大約二三十萬。

因此曰本列島的總人口是140萬,100萬開化民40萬野人。

這點人,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基本上忽略不計。

按照李素對曰本歷史的瞭解,曰本在遣唐使改革之後、完全進入鐵器農耕的封建統一郭嘉,花了兩三百年時間,才在唐末宋初把總人口提高到了五六百萬,然後才開始出現平原新田不夠分、班田法(模仿漢人的均田制、佔田制的一個變種)無田可班漸漸崩潰。

但此後曰本進入幕府時代,數百年斷斷續續戰亂,一直到戰國末期1600年左右,人口始終被殺在六七百萬,無法突破七百萬,所以田也依然勉強夠種(比王政時代多出來的這一兩百萬人,開發出了山坡上的梯田)。

這個時期,之所以很多領主大名能搞起來“六公四民”、把六成的農民收成都徵收走,農民還能有活路,就因為他們人口總量被殺戮限制住,繳稅比例雖然高,但只要想種田就有得種。

一直到江戶時代後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後突破1000萬,此後兩百年和平暴漲,到明治維新前夕膨脹到3000多萬,那才叫“哪怕不收稅,農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魚資源也漸漸被那些被迫打魚謀生的失地農民破壞。

可見,如今的人口耕地壓力,才剛剛到農業社會極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說“不開發漁業、全靠種植業”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島的耕地,養活1500萬人口是沒問題的,周邊海里的魚,還能勉勉強強再養活個1500萬。

漢人哪怕不種田,只要會先進的捕魚技術,而且只捕關西沿海,再來一兩百萬都沒問題。

谷/span另外,如今的扶桑人雖然也會捕魚,但他們只會造沒有船艙的敞篷小木船,會用魚叉和釣竿、鉤子,但連用亞麻纖維搓漁網都不會,主要是扶桑人的紡織生產水平也同樣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漁網類似的工具,是一種用竹篾片做的硬質魚簍、網兜,但那些硬質網兜面積比漢人會造的軟質漁網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撈,捕魚產能就很低效。

這才有了近海如此豐富、從未破壞的漁業資源,也確保漢人撈上來的魚,可以賣給本地土著,換取他們的稻穀、萊菔、大蔥、韭菜等食物。

畢竟,有稀缺才有貿易,要是本地人捕魚技術也很高超、本身魚也多得吃不完,那他們就不用跟漢人貿易食物了。

現在這樣就剛剛好,可以互通有無建立起穩固的經濟迴圈,有利於長期平穩統治。

這些問題李素都沒有深入想,還是諸葛亮因為不得不在這兒多做幾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較深入。

諸葛亮覺得,以後早期移過來的漢人,應該儘量挑選懂點兒農業和漁業技術的百姓,這樣可以給他們多分配扶桑家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窮鬼的上下兩千年

非玩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