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章 周瑜歸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種“可世襲的永久免稅權”對朝廷的長期商稅稅源的影響。

畢竟這等於是為了眼下一二十年的財政壓力減負,給子孫後代套上一個細水長流的少收財源。

所以種類和細節的設計,就必須很謹慎。

為此,李素和諸葛亮這倆沒用減記國債換免稅(他們換的是爵位),就毫無心理負擔地幫劉備出主意了:

這些可繼承的永久免稅權,最好設立在科技進步比較容易實現的行業。

比如假設糜竺家這次放棄個十億,可以給他們換取“一萬臺寬幅棉布織機/織錦機的世襲永久免稅權”。

而假設一臺寬幅織機一年的工商稅是兩千錢,一萬臺就是每年納稅兩千萬。等於是糜竺家一次性的投資,要五十年的免稅才能回本。

實際上,要是這個時代有穩定的金融體系和銀行利息的話,糜竺這種投資肯定是不划算的,每年十億增值的利息都不止2%了,哪怕永續免稅其實也是應該的。

但這個時代並沒有嚴格的金融利息概念,民間借貸利率雖然高,卻不是你想借出去就有人肯借的。朝廷給你永久飯票、給你永久認購“信託基金”的機會,富商還是應該珍惜的。

不過,李素和諸葛亮之所以建議把永久免稅設定在織機、瓷窯、製糖廠、鋼鐵廠這些領域,一個最大的考量,就是李素和諸葛亮知道這些領域可以有比較快的技術進步。

或許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行業會迎來爆發,新技術的應用會讓產能飆升數倍。再過個幾十年,或許能漲到目前的幾十倍。

如此一來,按照“產量”計算免稅額的免稅權,其實存在一個“貶值”和“產能通脹”的問題,真到了幾代人之後,就沒那麼值錢了,也不會太影響朝廷的工商稅稅源。

就好比現在一臺水力紡紗機,才三十個紗錠,未來要是有八十個一百個甚至從其他角度改良、變得更先進的呢?

而免稅權適用於哪種機器,“免稅鐵券”上是寫死的,現在給你免稅一千臺三十錠規格的紡紗機,未來如果有生產效率相當於三百錠的新機器,一臺頂你現在十臺,那麼未來的免稅權就會貶值到“只能免稅一百臺新機器”。

這是用科技進步來對沖工商稅的稅源損失。技術先進後,免掉的那部分工業產能就沒那麼值錢了。

理論上,李素和諸葛亮最希望有不長眼不懂科技的世家富豪,去屯“鋼鐵產量免稅額”,

哪怕給他們弄個每年一百噸的鋼鐵免稅額,那又如何?現在佔大漢朝年產量的百分之幾,看似很巨大。以後冶金一進步,一百噸鋼的產能啥都不是。

如此操作,還有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在讓富商豪強們選擇時,對科技缺乏信仰和展望眼光的人,會吃虧更多。而對科技有想法有預期的人,會更容易趨利避害。

經過長期的傾斜發展,等於是國家在“不得不扶持一些世家勳貴”的大前提下,儘量選擇性扶持更樂於投資科技、攀科技樹的世家。

跟後世的“扶持高新產業”有一定的異曲同工之妙。

……

把這部分工作想明白之後,劉備算是徹底鬆了口氣,原本覺得要勒緊褲腰帶二十年還清國債,現在看來這個程序縮短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大不了就放開民間經營鐵器嘛!只要不造兵器盔甲,只是用鋼鐵造民用工具,完全可以適度放一部分。而之前大漢朝從桑弘羊開始就搞鹽鐵官營,鐵這種東西一放開永久免稅權,搶的人肯定很多。

劉備就在這樣心病盡去、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即將迎來章武七年。

天下雖然統一了,考慮到戰後剿匪和完全恢復社會秩序還沒實現,劉備也不急著改年號。

而就在這個當口,又有一個好訊息傳回來,總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縱寵金牌妖后

虛妄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