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理由嘛也是現成的,河東如今有於夫羅劫掠、白波賊作亂。到時候雲長既可以暫時威懾於夫羅與白波軍、為朝廷分憂。
而且如此一來,雲長可率兵沿黃河進兵。抵達畿內時,不要在南岸的孟津登岸,而是走北岸的安邑渡、陸路繞過陝峽至河東。且第一次不用帶上全部兵力,可以以五千人為一波,逐次前往河東。
以免朝廷發現兄長養的私兵規模如此之巨,也防止河東如今本就賊亂處處、無糧長久養活大軍。把主力留在糧食富裕的青州,多吃兩三個月青州糧,正好免予轉運之勞。
此路線好處有三:第一,規避了外兵進京的嫌疑,從頭到尾不在黃河南岸登陸,不會威懾雒陽,不落人話柄。
第二,我記得雲長祖籍是河東解良,解良與安邑同郡,相隔不過一個鹽湖,雲長對於周邊地理定然從小熟稔,利於行軍帶兵。
第三,將來要繼續西進時,可在河東郡沿蒲阪津尋渡船過黃河、繞潼關、直入渭水。渭水一路通長安、陳倉,走此路大軍可直抵陳倉城下救援被韓遂圍在城內的皇甫嵩。”
李素一邊說,還一邊拿出地圖來比劃。
劉備讀書少,對雒陽以西的地理原本不是很瞭解,但聽了李素的詳細解讀後,立刻意識到李素選的藉口和地理路線都非常好。
這裡必須稍微提一句地理常識:漢朝的時候,黃河是不能全程通航的,下游的船到了雒陽附近就得登陸,南岸是孟津,北岸是安邑。因為再往西的弘農郡有“陝峽”,水流十分湍急,落差巨大,也就是後世的三門峽。
三門峽要通航,幾乎要到20世紀,修了三門峽、小浪底一系列水利工程,才能行船。否則就得陸路繞過三門峽後重新再找船。過了三門峽之後,黃河南岸又有一個重要渡口,就叫新豐渡,而北岸那個則叫蒲阪津,這兩個都是長安的門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在三門峽換船、直接一路把船從雒陽開到長安的人,還要再過兩百年才會出現,那就是後來的宋武帝劉裕——歷史上劉裕人生巔峰那一戰,就是靠在黃河北岸用大量縴夫拉縴,把東晉的樓船等重型戰船,強行拉過三門峽,最後水陸並進攻克長安。堪稱人類戰史上跟穆罕默德二世把艦隊拉進金角灣攻克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並列的兩大陸運艦隊壯舉。
而劉裕之前的桓溫北伐之所以失敗,重要因素就是打長安時沒法水陸並進,最後打到灞上飲恨而歸沒拿下長安。包括劉裕在黃河北岸擺卻月陣大破慕容騎兵,也是為了保護北岸拉縴的縴夫。
所以說,在漢朝,是絕對不會有人想到黃河是可以直接不換船就通航到長安附近的,甚至哪怕你要拉縴也得在北岸拉,因為南岸是陡峭的崤函道群山,崤山和函谷關之所以是秦漢天險,就是因為它們一直堵到了黃河岸邊,又有三門峽防止你從黃河河面上繞過函谷關——要是黃河河面能直接走的話,當年關東六國聯軍還用得著在函谷關前“伏屍百萬、一籌莫展”麼?
把這些地理要素都理解透徹之後,劉備才能充分理解李素佈局的穩妥。
他自己在雒陽這幾個月,關羽就帶著劉備的兵在黃河北岸與雒陽遙遙相望,還有白波賊可以順手打一打作為遲滯不前的藉口。
而且這也算是給老殺人犯關羽撈一次還鄉團的機會了。關羽光和年間就在解良殺了人逃離故鄉,這次終於又帶著朝廷大軍殺回來了。
“賢弟在京,真是一日不得閒,這幾天恐怕都在琢磨行軍與名分藉口的事兒吧,真是辛苦賢弟了,此計大妙。”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