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兄的養兵定員編制,不過區區五千人而已,多出來的都是兄在遼東自籌糧草、或是靠糜竺轉賣戰利品以戰養戰所得,這些富餘的兵馬朝廷怎麼可能收回呢?到時候,給徐榮交割五千兵馬,哪怕是新兵,朝廷賬面上就說得過去了。”

劉備一想也對,果然是這個道理。

他的兵有很大一部分是吃他以戰養戰的軍餉的編外人員,錢都不是朝廷出朝廷憑什麼拿回去!

也正因為如此,之前劉備才必須連年作戰,遼東打完了就來搶青州黃巾就食、因糧於敵。否則沒有繳獲白白養閒人,他的財政會很快資金鍊斷裂。

如果按巔峰期養三萬人算,一年就是三億錢吶!吃青州人三個月糧食,就能節約自己五千萬錢的購糧款!(部隊開支不光是吃飯和發零花錢,還有別的,軍餉軍糧差不多佔三分之二)

“既如此,倒是無妨了,從青州兵戰俘中選出五千人,略微操練紀律,交割給徐榮。為兄之前都按賢弟指點,精銳親軍都選年少勇武之兵。而把青州軍戰俘中年過二十五歲的都留作預備。

這些人體格也不算差,就是年紀大些,稍稍強化軍紀還是可以一戰的。徐榮定然不會覺得我們是在用老弱搪塞。”

這些預備兵源放到別的軍閥眼中都還是不錯的,只是劉備和李素做好了未來要常年軍閥混戰的思想準備,為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才確保兵源年輕化。

這樣一算,劉備至少可以從幽州軍抽調兩萬人去漢中,如果把青州兵多收編一點,湊三萬也是可能的——本來麼,如果把遼東作為長期根據地,倒是沒那麼急“搜刮”,但既然將來遼東只是先放置自閉,留在這兒的種田成果一時也沒法變現金流,等於是“沉澱性資產”,那還不如這次多帶走點呢。

另外馬匹方面,劉備如今把騎兵草草擴充到了一萬人左右,其中漢人精騎與烏桓突騎各五千人,其中一半是常年馬背作戰的,還有一半剛剛訓練不到半年。

而戰馬則是非常富裕,這一萬騎兵平時就能配兩萬馬,可以一人雙馬換著騎,誰讓幽州別的不多就是馬多呢。滅了張舉張純,還屠了好幾個鮮卑、烏桓部族,每一部滅下來淨賺五千匹以上戰馬都是輕鬆的。

現在既然要做好轉移根據地的打算,那麼再刮一刮,弄三萬匹馬,確保行軍趕路時三萬士兵人手一馬,還是做得到的。

只不過,最後刮出來這一萬匹馬,可能質量差一些,算不上“戰馬”,只能說可以騎人趕路。而那兩萬騎馬趕路的步兵也不會直接轉職成騎兵,他們馬背作戰能力的並未經過專門訓練。

最終結果,就是三萬人,三萬馬。

從種族和地域構成來分,這三萬人大約是一萬幽州本地步兵、五千幽州漢人騎兵、五千烏桓突騎、五千青州兵、五千丹陽兵——最後的青州討賊戰中,抓到的俘虜也有一部分丹陽兵,主要是之前陶謙剛剛派來跟青州軍作戰時損失、被俘的。

然後又被劉備再次俘虜回去反正,加上原有的丹陽兵、九江兵,大約可以湊出五千人的刀盾/錘盾、擅長水戰的部隊。

可是,如何把這三萬人三萬馬弄去漢中,在劉備心中又成了一個問題。

從經濟性角度來說,最划算的運兵路線當然是走黃河水運。

可外兵是不能進雒陽的,甚至要進司隸的八關都很敏感,這點常識劉備當然知道,他也沒指望坐著船在孟津渡登陸。

幸好,李素卻知道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也怪後世董卓給李素提供了經驗,提供了“如何接近雒陽而不進入雒陽”的行軍路線。

李素便直言相告:“兄且放心,我這幾日已經預作打算,託了人跟蹇碩打了招呼、疏通關節,在兄擔任宗正少卿這幾個月裡,便暫時把雲長從遼東都尉職務上,平調為‘河東都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