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左傳·周鄭交質》,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1]。王貳於虢[2],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3]。王子狐為質於鄭[4],鄭公子忽為質於周[5]。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6]。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7]。秋,又取成周之禾[8]。周、鄭交惡[9]。

註釋:

[1]卿士:執政大臣。[2]貳於虢:不單單信任鄭伯,同時還信任虢公。此有偏信虢公的意思。虢,西虢公。[3]交質:鄭國和周王互相交換人質。質,作為抵押的人或物。此指人質。[4]王子狐:周平王之子。[5]公子忽:鄭莊公太子,後即位為鄭昭公。[6]“王崩”二句:指周平王一死,周人準備將一部分權力交給虢公。畀(bi),給予。[7]祭足:鄭大夫祭仲。溫:周王畿內的小國,在今河南溫縣。[8]成周:周的東都。遺址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禾:稷類穀物。[9]周、鄭交惡:指鄭國用武力強取了王室溫地的麥子和成周的穀物,以示對周王重用虢公的抗議。這樣一來,周王室和鄭國結下了怨仇。

君子曰:“信不由中[1],質無益也。明恕而行[2],要之以禮[3],雖無有質,誰能間之[4]?苟有明信[5],澗、溪、沼、沚之毛[6],蘋、蘩、薀藻之菜[7],筐、筥、錡、釜之器[8],潢、汙、行潦之水[9],可薦於鬼神[10],可羞於王公[11],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採繁》《採蘋》[12],《雅》有《行葦》《泂酌》[13],昭忠信也[14]。”

註釋:

[1]信不由中:諾言不發自內心。信,指人的言語。中,同“衷”,指內心。[2]明恕:對自己發自誠心,對別人則能諒解。[3]要(yāo):約束。[4]間(jiàn):離間。[5]苟:假如。明信:明顯的誠信。[6]澗、溪:山溝。沼(zhǎo)、沚(zhi):池塘。毛:凡地上所生植物都叫毛。此指野草。[7]蘋(pin):淺水中所長的植物。蘩(fán):白篙,草本植物。薀(wēn)藻:聚集的水草。以上在此均指野菜。[8]筐、筥(ju):均為竹木編的盛東西的器具,方的為筐,圓的為筥。錡(qi)、釜(fu):均為烹飪用的器皿,有腳的叫錡,無腳的叫釜。[9]潢、汙(huáng wu):此指不流動的死水。潢,積水池;汙,池塘。行潦(háng lǎo):道路上的積水。[10]薦(jiàn):進獻。[11]羞(xiu):進獻食品。[12]《風》:指《詩經》中的《國風》。《採繁》《採蘋》:《詩經·召南》中的兩篇,均寫婦女採集野菜以供祭祀。[13]《雅》:指《詩經》中的《大雅》。《行葦》《泂酌》:《詩經·大雅》中的兩篇,內容均有關宴享。[14]昭:顯示,表明。

點評:

清人馮李驊說:“春秋初年,鄭莊梟雄,為諸侯之冠。”(《左繡·讀左卮言》)鄭莊公的崛起,已經威脅到周王室。周平王讓虢公擔任卿士,目的是為了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有怨言,周平王竟不敢承認,可見鄭國勢力的強大。鄭國與周王互換人質,實際上是把周朝廷也當作一個諸侯國看待了。周鄭交質已經違背了君臣大義,而鄭國敢於強取周王的麥子和禾稻,更是對周王權威的挑釁。實際上,鄭莊公是用武力撕下了周王的尊嚴。君子之評,對雙方都有責難,但更側重於批評周王室,認為這種局面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以禮馭下造成的,這也是《左傳》崇霸貶王思想的反映。全文先講事實,再進行評論,是《左傳》典型的寫法。君子的議論以“禮”“信”為中心,引經據典,辭理暢達,對後世史論很有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