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章 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說的“文學辭箋”即指《辭隨王箋》。謝朓曾任隨王文學(官名,類似後代教官)之職,故有謝文學之稱。“西府贈詩”則指《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一文一詩,同寫於齊永明十一年(493),可以參看。

隨王蕭子隆系齊武帝第八子,既富政治才幹,又具文學稟賦。謝朓為幕僚,以文才出眾,備受賞愛。永明九年,謝朓從隨王來到荊州,隨王當時任鎮西將軍、荊州刺史,都督荊、雍等六州。在荊州期間,謝朓與隨王“流連晤對,不捨日夕”,情投意合,相得甚歡。然而好景不常,賓主間這種“契闊戎旃,從容宴語”的關係,不久就因政治鬥爭的風雲變幻而中斷。永明十一年太子病逝。不久立了長孫為皇太孫,但其年歲尚幼,齊武帝又老邁體弱,於是宮廷權力之爭日趨激烈,擁有一定政治實力的隨王也遭疑忌。就在這時,發生了於謝朓命運有重大影響之事:“長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動,密以啟聞。世祖(齊武帝)敕曰:‘朓可還都。’”(《南齊書·謝朓傳》)“相動”一詞,語焉不詳,但參看後來蕭遙光對他的誣陷之詞“昔在渚宮(屬荊州),構扇藩邸,日夜從諛,仰窺俯畫”,可推知當是指謝朓挑動隨王,有所圖謀。已被捲入政治漩渦的謝朓此時奉調還京,正是百感交集,心緒難寧:對荊州生活的留戀難捨之情,對知遇之恩的感激圖報之情,壯志難酬的抑鬱不平之情,身遭陷害的憂慮恐懼之情,以及雖處逆境仍盼轉機的期待之情,奔湧而來,激盪胸懷。這種複雜而又強烈的感情見諸《辭隨王箋》中,便形成了該文“情思宛妙”(《六朝文絜》許槤評語)的獨特風格。

這是一篇駢體文。全文寫了三層意思,據此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抒寫臨行心情;第二段追敘賓主情誼;第三段設想別後情景,表白誓死效忠隨王的心跡。

化用典故,寫心中塊壘,是本文的一大特點。駢文是一種美文,為求典雅含蓄,往往大量用典。不少駢文詞意晦澀,令人難以卒讀,用典過多過冷確是重要原因。但是對於用典也不能一筆抹殺。今人錢鍾書也將“隸事”、“駢語”看作“駢體文兩大患”,但他又說:“隸事運典,實即‘婉曲語’之一種……用意無他,曰不‘直說破’,俾耐尋味而已。”(《管錐編》第四冊二三〇則)運典之妙,在謝朓文中可見一斑。例如文章開頭,作者在說明自己應召將行之後,先以潢汙之水難至東海、駑蹇之乘不騁千里,隱喻自己壯志難遂之苦。接著用“何則”一語設問;按理說,下文應接寫個中原因,可作者卻宕開筆墨,續以“皋壤搖落,對之惆悵;歧路西東,或以嗚唈”一組對句。從表面上看,似與上文毫不相涉;但細加體味,其中實蓄無數深意。謝朓奉召,適值秋日。“皋壤搖落”,正是眼前之景。草木由葳蕤而凋零,常常可以由此聯想到人的命運。想當初謝朓喜遇隨王,滿心希望奉行仁義,報效國家;不料一紙皇命,奉調還京,頓令壯志成空。此時一別,前途吉凶難測。這自然景觀的遷移與社會生活的變故何其相似乃爾!而且,“搖落”一詞出自《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皋壤搖落”,正是由於秋氣肅殺,這一層意思暗承上文,說明其志難遂,乃是由於一種個人無法抗拒的力量。謝朓此時心懷憤懣,卻無可奈何,甚至還不便明說,借用典故作一點暗示,於此可謂恰到好處。接著“歧路西東”一句,又以“楊子見歧路而哭之”一典進一步渲染了自己離王而去,如臨歧路,進退失據,旁徨迷亂的心情。作者巧用典故寫處境,表心跡,訴情懷,確實收到了直抒胸臆所無法達到的曲折盡意、耐人尋味的效果。如果說第一段已點到了王、臣分手的政治原因,那麼第二段的最後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示了被調事件後潛伏的危機。對句“滄溟未運,波臣自蕩;渤澥方春,旅翮先謝”,融化《莊子》用語,意為“滄海尚未翻騰,水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