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章 【宋】蘇軾《范文正公集》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者八歲,入鄉校讀小學,讀到當時文學家石介寫的《慶曆聖德詩》,知道了范仲淹。由老師之口,引出韓、範、富、歐陽,贊為人傑,自然逼真,文章也極靈動跳脫。如開篇即由作者發一通議論,就會落入此類文章的窠臼。四十七年前的事歷歷如在目前,可見印象何等深刻,說明範仲淹在作者的幼小心靈中,已具有崇高地位。如今重又道及,不僅見出作者對範氏的景仰、眷戀之深,還包含著對他的深切悼念。字面平平敘述,實則情深無比,而這正是作者撰寫此文的原由。下面分年敘事,敘嘉佑二年(1057)入京讀范仲淹墓碑,識範之次子堯夫,見範之三子彝叟,與範之幼子德孺同僚,均是用的這種寫法。這五件事,直接講到范仲淹的前兩件詳寫,集中地抒寫不得一見范仲淹的痛悼、抱恨之情。讀墓碑而流涕,將不得一見范仲淹歸之為“命”;從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恨子不識范文正公”的話,寫出不僅作者以此為恨,歐陽修等也引以為憾。這些文字,凝結著作者傷心的淚水。講到范仲淹三子則簡寫,但不合寫而一次一次分寫,每寫一次,又把這種感情加重渲染一次。透過這一系列敘述,蓄勢已滿,最後用“嗚呼”一節文字,歸結到“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把這種感情寫得如海之深,如地之厚,強烈地激盪著讀者的心。從鄉校“私識”到寫作此文,共敘七事,前兩件標明慶曆、嘉佑年號,後五件則全用後多少年形式,以表明所隔時間之長,最後點出“今四十七年矣”,這不僅使寫法富有變化,也是為了更強烈地表達四十七年終不得一見范仲淹之面的“平生之恨”。在作此文的前五年,即元豐八年(1085),有《跋范文正公帖》雲:“軾自省事,便欲一見范文正公,而終不可得。覽其遺蹟,至於泫然。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可不哀哉!”可見他對范仲淹的這種感情正是始終繚繞於心的。

後半篇贊范仲淹的事功文章,重點寫事功。這段寫法同上段不同,它沒有具體條列范仲淹的種種功勳,而是把他同古代傑出人物作比擬,從總的方面加以極精練地概括。伊尹是商朝的開國功臣,太公即呂尚,又稱太公望,是周朝的開國功臣。他們得遇商湯、周文王之前,都是平民,伊尹耕於萃(在今山東菏澤曹縣北)野,太公隱於渭(在今陝西)濱。管仲,名夷吾,輔佐齊桓公,使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燕國名將,燕昭王時曾大勝齊軍,連下七十二城。淮陰侯即韓信,他曾向劉邦分析劉(邦)、項(羽)的有利不利條件,建議劉邦東取三秦(今陝西一帶)。劉邦採納其言,後來果得實現。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評說曹操、孫權,建議他西取益州(劉璋為益州牧),聯合東吳孫權,共抗曹操,然後統一中國。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為實現這個計劃而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據《宋史·范仲淹傳》記載,範在天聖中監楚州(今江蘇淮安)糧料院,母喪去官,時晏殊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晏殊不久後即任副宰相),聞仲淹名,召置府學,范仲淹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去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共萬餘言。康定元年(1043),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慶曆二年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威鎮西北,羌人稱為“龍圖老子”。慶曆三年春任樞密副使,其秋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慶曆新政”,又上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事。“居太夫人憂(為母居喪),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暗用其《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語意。范仲淹的這些經歷,同伊尹、太公、諸葛亮、韓信等人很相似,作者把他同他們比擬,突出他早年身居卑位時,即已抱負遠大,懷有治國方略,這樣更能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