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宋】蘇軾《後赤壁賦》,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評道:“前賦是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後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又說:“若無後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後賦無謂。”把前後兩賦的異同和關係說得相當透徹。
如果道士化鶴掠舟而過又到齋中相見不是託之於夢幻,那就變成一個荒誕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頓減了。作者將這情節置之於若疑若信的恍惚的夢境,便覺得滿紙空靈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狀態卻是真實可信的。鶴是實體,夢中的道士為鶴的化現,是作者的積想所致的幻覺。從這個幻覺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將自己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了。
此賦的寫景,一向被歷代文評家所推賞。其傑出之處在於不假辭藻,自然而工緻。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等語,全用白描,卻給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質樸而詩情豐腴。這是詩人突入了自然之後,汲取了風景的精髓,以簡約平淡的語言給以準確表達的緣故,其風味極像陶淵明的詩句。蘇軾在古代詩人中最傾服陶淵明,自稱“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所述)。愛陶心切,便不知不覺追求著陶淵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境界。
寫景寫得好,是因為景中有情。所謂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畫景物時寄予感慨,而在於所刻畫的物件中透露出作者的視角,作者對景物的體會,也即是有作者的詩情在內。於是風景與人格一致,達到了方苞所謂“胸無雜物,觸處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篹》評此文引)的主客觀契合的創作心理狀態。
此賦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韻文的鏗鏘。好幾處押的是“藏韻”,有如書法筆畫中的藏鋒。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與上句“酒”押韻;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識”,與前面“尺”“出”押韻;“蓋二客不能從焉”的“從”,與前面“茸”“龍”“宮”及後面的“動”“湧”“恐”押韻;“聽其所止而休焉”的“休”,與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韻,韻字後面均帶虛字作尾,都必須在誦讀時才能體察。賦的古義為誦,古人稱不歌而誦的為賦,賦原是要誦讀才能誦出滋味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