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宋】蘇軾《靈壁張氏園亭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般的知識分子恰恰好走這兩個極端。後者招來“違親絕俗”的非議,前者又犯了“懷祿苟安”的毛病。蘇軾自己的主張則是“蹈其義”,“赴其節”,“養生治性,行義求志,無適而不可”。他打了個奇妙的比喻:譬如人的飲食,飢渴的時候,就應吃喝;吃飽喝足,就應當停止。說到底,他還是主張出仕的,只是在仕途中不要沉迷,應當臨危即止,急流勇退。

這流露了蘇軾在輾轉流徙的仕宦生涯中的典型心態。一方面,他認為自己多年的入仕從政,已經盡到了自己對君主效力的義務;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因自己與執政者的政見不合,而遭到進一步的迫害,因此產生了急流勇退的想法。他力圖對這兩方面都作出合理的解釋,以維繫其精神的平衡,擺脫仕宦不遇的煩惱和痛苦。

鑑於以上心態,蘇軾從張氏園亭受到啟發。他認為這種“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的莊園,既是出仕的根據地,又是退隱的避風港。出仕,有莊園的物產可以養其親,為行義求志解除後顧之憂;退隱,也不但有莊園的物產可以養其老,更有山林景緻可以怡其性,為全身遠禍找到一塊理想的樂土。蘇軾還認為,建築這樣的莊園不僅是為個人計,而且也是為子孫計。所以在文章的最後一段,他表示相中了徐州:一是這地方的地理位置、物產風景及民風民俗好;二是這地方的百姓對自己有感情。他想在徐州構置一座莊園,與張氏莊園南北相望,以便退隱之後在這裡養老,且時與張氏子孫往來遊樂。文章以此作結,表現了蘇軾趨歸隱逸的思想。

從不久蘇軾在湖州知州任上發生“烏臺詩案”,遭到下獄陷害來看,他在本文中流露的急流勇退的想法並非沒有根據,也不是出於一時之興,他在離徐州赴南京時寫給蘇轍的詩中就說過“歸耕何時決,田舍我已卜”,“逝將解簪紱,賣劍買牛具”了。

為充分表達文章的重心,文章的開頭就不能不詳細描述張氏園亭的地理位置、環境風貌、景物構築、物產養植,以突現“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的作用,及張氏先人構築此園亭的遠見卓識和澤及子孫的功德。這些內容越是寫得充分,作者最後“將買田於泗水之上而老焉”的構想才更有基礎,更顯得合理。同時,也滿足了張碩要求作者向世人介紹其園亭之美,及其先人功德的願望。

形式上,文章熔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特別表現出蘇文慣有的善於理性思辨的特長。議論風生,長短句式的相互搭配,間以一連串的對偶句式的穿插,使行文如行雲流水,無風自湧,具有雄辯的氣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