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賓結構的短促排比句式,構成一種急促之勢,往日“施施”、“漫漫”的情態立變,可見西山之“異”有多大吸引力!登西山之舉僅用“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就寫出了身登目遊的過程。“則凡”以下,專寫西山,先繼以“借賓定主”之法寫西山的雄奇,然後從西山引發所感。作者不是正面寫西山,卻寫立於西山之所見,“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這是以所見之遠寫西山之高,是總括之筆。“岈然”者似蟻垤,“窪然”者如洞穴,這眾山的總貌足以反襯西山雄峙特立之勢,這是第一個層次:言高下之勢。“尺寸千里”,實因登高才能望遠,正所謂“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遠近景物重疊壓縮,都入於眼內,這是第二個層次:言所見之廣。青山縈迴,白水繚繞,直到與天相接,四方望去,所見如一,這是第三個層次:言西山有眾山擁戴之勢。於是,“然後知”三字使“始得”之意第三次出現:西山之特立引發出“不與培{塿}為類”之感,這是從形貌言;由西山之超乎眾上,聯想起其如同顥氣的悠悠無際、漫漫無涯,這是從精神言;由西山之與造物者相始終,想到它的洋洋無窮盡,這是從生命力而言。至此,作者才從自然中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山引發了人的胸襟,人也認識了山的精神,時空合一,情景相融,這是正寫西山的筆墨,也是全文的精華。
山移人情,人又移情于山,接著就是由遊而宴之舉。“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此番之醉雖曰“頹然”,卻非以前的“相枕而臥,臥而夢”,是真正為西山所陶醉了。不是麼?“蒼然暮色”四句,非但寫出“暮從碧山下”的神韻,“猶不欲歸”與前“覺而起,起而歸”相較,可見此番眷戀正是心靈充實的表現。“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進一步點明盪滌靈魂,開拓心胸,使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合一之意。“恆惴慄”的心態被破除了,“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至此,主定賓棄,掃處即生,以西山之遊否定昔日之遊。“然後知”連二“始”字,“始”字四出又第四次點題,文中關鎖可見。最後,以“故為之文以志”並書年份作結,是對此遊之重視,同時也是對“始得”的重要補充。
《始得西山宴遊記》達到了描摹山水與言志抒情完美結合的境界。山水遊記之作並非始於柳宗元,遠的不說,僅唐人之中,元結就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如清人吳汝綸就認為:“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但是,情景交融,將山水人格化,卻是柳氏獨造之境。本文從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寫起,透露出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然後由一般遊覽引入西山之遊,重筆寫西山之“怪特”。岈然窪然的高下之勢,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見,縈青繚白的山水遠景,三組畫面、三個層次,以相互的映襯、生動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構成絢麗多姿的“怪特”,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西山的景色。誠如他的詩《江雪》,千山不見鳥影,萬徑沒有人蹤,更襯托出獨釣寒江、不畏嚴寒的勇氣,寄託著政治革新失敗後既孤獨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不類培塿,與顥氣俱,與造物遊,超塵拔俗,卓立不群,其偉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體現。西山熔鑄了他的幽憤,陶冶了他的胸襟,啟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讚美西山正是以之來言志抒情。
作為山水遊記的偉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採用了“從對面著筆”的描寫手法,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文中寫登西山遠眺之所見,呈現了雄奇開闊的境界,而不寫西山本身,寫了“不以培塿為類”的培塿,從而也就襯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這種不從實處落筆的寫法,頗類於漢樂府詩《陌上桑》的從旁人所見來寫羅敷美貌,和羅敷自誇其夫的“坐中千餘人,皆言夫婿殊”一樣,是將詩的“虛處著墨”化為文中的“從對面著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