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石城山記

作者:【唐】柳宗元

自西山[1]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2]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3]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4],而列是夷狄[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6],是故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7]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註釋:

[1]西山:山名。見作者《始得西山宴遊記》注。[2]睥睨(pi ni闢膩):通“埤堄”,城上短牆。梁欐(li麗):屋樑。[3]數(cu醋):密。[4]中州:泛指黃河中游地區。[5]夷狄: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6]伎:通“技”,技巧,技藝。此指小石城山的景色。[7]楚:楚國,原在今湖北、湖南北部,後擴充套件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

賞析:

這是《永州八記》的第八篇。

本文寫於唐元和七年(812),與作者同年遊袁家渴、石渠、石澗所作三記合為著名的“永州八記”的後四記。和其他三記不同,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記》裡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慨。這也自然構成了文章的寫景和議論兩段。

上段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遊賞自然尋幽探奇、“無所不到”以排遣悠閒時光和懷才不遇的煩憂的精神狀態;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無論是方位的指點還是景觀的描繪,都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自然景緻隨著觀賞者的遊歷漸次展現,使讀者閱讀時不自覺地由其導引,似乎也步入了自然奇觀。這樣的筆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寫達到了緊湊而自然流暢的效果。隨著橫亙路頭的積石的出現,緊接著以簡潔形象的筆墨勾勒了積石上呈現的房屋形狀及四圍像小城的外貌,於是與“石城”之稱吻合。此後寫石上如門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靜;“環之可上,望甚遠”,則見其高曠;石上沒有土壤,卻疏密相間、高昂低伏地生長著秀美的樹木竹子,又顯其奇麗。柳宗元曾說過:“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登其高,有曠達之感;探其奧,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實為作者眼中適遊的奇妙之地,從而順理成章地發出了“類智者所施設也”的慨嘆。以本句承上啟下,第二段對造物者的疑問就絲毫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的聯想和思索。作者在這一段裡,本意是透過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並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然而卻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到“愈以為誠有”,乃是作者的著意之筆,思索由此伸展。文章波瀾層出,避免了平鋪呆板之病。美好的景觀“不為之中州”,反長期沉埋在人跡罕至的僻野,不為人知,不為人用,暗釦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際,把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寄託到被棄置的美麗自然之上,用曲筆表達了身遭貶逐的不平之鳴。至此,由上段的純景物描寫達到了與主觀感受的和諧交融。在感慨能向人們呈伎獻巧的石頭和在艱苦的條件下“益奇而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