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4章 莊子·庖丁解牛,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庖丁則不然,他不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覺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憑內在精神去體驗牛體,順應自然,擇隙而進,劈開筋肉間隙,導向骨節空處,按照牛的自然結構進行。順應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進於“道”,達到爐火純青、技藝超群的地步。“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這十二字是對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繪,方法對頭,不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損害。十九年來,解牛數千頭,竟未更換過一把刀,刀刃還是鋒利如初。這當然是每月換一把刀的低階廚工所不可思議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求於“技”,而庖丁志於“道”。

在“技”與“道”的關係上。莊子學派認為“技”與“道”通。“道”高於“技”,“技”從屬於“道”;只有“技”合於“道”,技藝才可以純精。“道”的本質在於自然無為,“技”的至善亦在於自然無為。只有“以天合天”(《達生》),以人的內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達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箇中三昧,所以才能成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過來,“技”中又有“道”,從“技”中可以觀“道”。“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天地》)。文惠君正是透過庖丁之“技”,悟得“養生”之“道”。養生,即養護生之主——精神,其根本方法乃是順應自然,“緣督以為經(順著自然的理路以為常法)”(《養生主》)。顯然,庖丁解牛,乃是莊子對養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過,莊子所說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觀上又揭示了人在實踐中如何達於自由的問題。文中所說的“天理”“固然”,若引申開來看,亦可理解為人們面臨的外界客觀事物。它雖然會給企望達於自由的人們帶來這種那種限制或妨礙,但睿智的人們又不是在它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只要認識它,順應它,就能夠如庖丁那樣自由灑脫。對此,莊子曾作過一番極為精妙的分析:“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節”固然不可逾越,但畢竟有間隙,這就為人們“遊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於在這一天地裡施展本領,不是同樣可以自由自在嗎?“遊刃”二字,活現出解牛者合於自然而又超於自然的神化境界。當然,對“固然”的認識並非一勞永逸,即使庖丁那樣技藝高超者,每逢筋骨盤結處,總是謹慎從事,“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來不得半點麻痺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則寓言立意在闡明“養生”,實則還闡述了一個深刻的美學命題,即藝術創造是一種自由的創造。莊子認為“技”中有“藝”。庖丁解牛的動作,就頗具藝術的觀賞性。他的表演,猶如一場優美絕倫的音樂舞蹈,其舞步合於典雅的《桑林》舞曲,其韻律合於輝煌的《咸池》樂章。作為一種具有美的意味的創造活動,是令觀賞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神情,又使人們看到創造者在作品完成後內心滿足的喜悅。莊子正是透過庖丁其言其藝,揭示出美是一種自由的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必須實現合規律(“因其固然”)與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統一,以達到自由自在(“遊刃有餘”)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則是創作必備的心境,強調要排除一切感官紛擾,全神貫注。這與《達生篇》中梓慶削{鐻}時所說的“齋以靜心”,“忘吾有四枝形體”,是一致的。此種“心齋”“坐忘”境界,與近現代西方美學注重的“靜觀”“觀照”殊途而同歸,不過卻早於叔本華、尼采二千一百多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