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隆中對,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繼承父堅、兄策所奠定的基業,割據長江中下游,是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21]沔(miǎn免):沔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沔水。據《水經注》,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西一名沮水者稱沔,西源出自今寧強北者為漢,二源合流後通稱沔水或漢水。[22]吳會(kuài快):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包括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23]其主:當時的荊州牧是劉表。[24]益州:漢十三州之一,地在今四川省。[25]天府:指自然條件優越,地勢險要,物產豐富的地區。[26]高祖:指劉邦。[27]劉璋(?—219):字季玉,三國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人。當時為益州牧。[28]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今屬江蘇)人。張陵之孫,世為天師道教主。據漢中,自號“師君”。後為曹操所破,投降曹操。[29]帝室之胄:劉備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胄,後代。[30]宛、洛:地名,今河南南陽市和洛陽市。[31]秦川:秦國故地,今陝西、甘肅省秦嶺以北平原地帶。[32]簞(dān單):用竹或葦製成的盛物器具。壺漿:用壺裝著酒漿。

賞析: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後人所加。

文章一開始簡單地敘述了諸葛亮隱居隆中(在今湖北襄陽西),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好的詩文都有“眼”,這一句就是本文的“眼”。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有名的將相。管仲輔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為戰國時燕昭王報齊仇,幾至滅掉齊國。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是在他“躬耕隴畝”之時。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當然不被時人的輿論所讚許,形成了主觀客觀的反差和矛盾,在讀者的頭腦中產生懸念,文章亦據此而展開。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在“時人莫之許也”的情況下,有兩位友人讚許,從側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幹,但並未消除人們的懸念:是崔州平和徐庶因為“與亮友善”的關係才“信然”,還是諸葛亮真正有管、樂之才?這句插敘在初步表現諸葛亮的才幹的基礎上,為下文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情節發展作了鋪墊。讀者頭腦中的懸念在情節發展中又與劉備對諸葛亮的十分看重,親自登門,還“凡三往”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對比,既突出了劉備不為輿論所左右的“思賢如渴”的形象,也使文章在起伏中推進。

諸葛亮既自比於管、樂,他決不是一個隱居避世之人。處於漢末動亂的時代,人才普遍受到重視,同時也為人才擇主而事提供了機遇。從下文諸葛亮對劉表的分析評價(他認定劉表是個“不能守”的庸主)看,他的“躬耕隴畝”可能帶有避世待時的性質。而劉備屯兵新野,在荊州大地出現,則為有識之士發揮作用提供了機遇(“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徐庶主動“見先主”,可看作是諸葛亮出場的問路石。“先主器之”四字說明劉備確實是位“思賢如渴”的人,而“器之”的實際內容是對徐庶的真正尊重,對徐庶的言聽計從。當徐庶推薦諸葛亮,劉備立即表示接納,他讓劉備“宜枉駕顧之”,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對謀臣的極端信任和尊重是管仲、樂毅所以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他要選擇一個理想的人來實現抱負。他除了透過徐庶來了解劉備的為人,還以“凡三顧,乃見”親自對劉備進行考驗,可見諸葛亮對自己出處的慎重。當劉備“凡三往”時,諸葛亮尚未露廬山真面目,“時人莫之許也”的印象在讀者的心中依然存在,也就是作者所安排的懸念仍在起作用,直到將諸葛亮的對答讀完,讀者心裡的疑竇才冰融雪消,懸念才得到很好的回答。

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透過對話顯示出這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劉備所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