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章 前出師表,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敗,導致黃巾大起義。[10]侍中、尚書、長史、參軍:侍中,指郭攸之、費禕。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官員,指陳震。震字孝起,南陽人,建興三年拜尚書。《蜀志》有傳。長史,主管丞相府文書簿籍的屬官,指張裔。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此時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史。《蜀志》有傳。參軍,丞相府屬官,指蔣琬。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今屬湖南)人,建興元年遷參軍,此時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蜀志》有傳。[11]布衣:平民。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親自耕種以待時,襄陽時屬南陽郡。[12]“後值傾覆”四句: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擊潰,逃奔夏口(今湖北武漢)。後派諸葛亮赴東吳與孫權約,共御曹操,敗操於赤壁。自“傾覆”至此上表之建興五年整二十年;從建安十二年三顧草廬算起,為二十一年。[13]“臨崩”句:章武三年春,劉備於永安(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病危,召諸葛亮於成都,託以後事。[14]瀘:瀘水,今金沙江。不毛:未經開發的地方。“毛”指五穀及其他農作物。南方酷熱,五月渡瀘,極言其艱苦。[15]南方已定:蜀後主建興元年,雲南地區越巂郡高定元、益州郡雍闓(後為孟獲)、牂柯郡朱褒等發動變亂,諸葛亮以新遭先主之喪,未便用兵。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16]中原:指曹魏。[17]先帝遺詔:《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付後主,中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語。
賞析: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文學家,而所著《出師表》卻成為千古傳誦的文學名篇。誠如宋代大文豪蘇軾所說:“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見《樂全先生文集敘》)一篇不到八百字的短文,看似平實無奇,竟受到後人如此高度的讚揚,其原因何在呢?
無庸諱言,封建社會里計程車大夫們看重《出師表》,自有其政治標準。他們往往著眼於文中表露的忠君思想,予以突出的鼓吹,藉以樹立他們心目中的道德人倫的規範,是我們所不取的。但撇開這一層,我們仍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好文章,有其自身不可磨滅的價值。它的特點可以用“理周情切,志盡文暢”八個字加以概括。
所謂理周,並非指文中講了許多道理,而是說文章的立論很切合實際,針對性強,一字一句都落到實處,不作空泛之議,因而所講的道理就顯得有說服力,邏輯謹嚴,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優良文風。
此文寫於後主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師北伐中原之際,而作者卻把筆墨集中在修明內政這一點上。前半對後主進諫,直接談朝政問題,後半自己述志,亦是落腳到勸劉禪“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上來。為什麼這樣寫呢?因為北伐曹魏、統一天下,是蜀漢建國以來的既定方針,而為了爭取北伐的勝利,事前也作了一系列準備工作。這些都是本已明瞭的事,不必贅言。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他率領大軍出征後的國內政治。他考慮到,只有把內部政局穩定下來,才能有鞏固的後方,也才能為前線軍事鬥爭提供可靠的保證。這就是為什麼他在臨行前呈上的《出師表》裡,反覆叮嚀修明內政,而無一字涉及軍事方略的緣故。於此亦可見出文章的有為而發,不尚空言。
再來看修明內政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一問題的提出,離不開整個國家所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文章開宗明義指出:蜀漢先帝劉備開創的事業並未成就,天下仍處在分裂割據之中,而蜀國自身由於連年戰爭,國力疲弊,確實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這一起,起得突兀有力,好比在人背上猛擊一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