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論貴粟疏,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此疏分為兩部分:“守邊備塞”部分編入晁錯本傳,“勸農力本”部分載入《漢書·食貨志》,後人將《食貨志》中的這一部分抽出,加上《論貴粟疏》的題目。儘管一疏二分,割裂了晁錯的整體見解,但仍可見“貴粟”與“守邊”的必然聯絡,仍可見他對現實政治、經濟、軍事問題的真知灼見。
作為奏疏,既要充分陳述政見,又要考慮在指摘時弊同時不要冒犯皇帝,使皇帝能採納意見。晁錯從尊古意識出發,以古代的聖王業績比照現實,正面提出重農貴粟之道。他指出,“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而“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原因何在呢?除“地有遺利”未盡其用外,更在於“民有餘力”,“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晁錯就“民貧,則奸邪生”作了邏輯嚴密的深入發掘,論述了不重農就不能保民的道理,從重農出發,正面提出“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的政策、方針。
在將歷史與現實相對照,得出“貴粟”的結論,並闡述保民之理,正面提出重農的政策後,晁錯又具體分析了“趨利”是民不歸農的原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晁錯的所見所論並不是我國固有的重農思想的泛泛之談,而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據載,農業發展使糧價大跌,文帝初年每石粟“至十餘錢”(《史記·律書》),商人競相囤積居奇;與此同時,賤五穀而貴金玉成為時尚,危及“以食為天”的根本。漢高祖奉行“重租稅以困辱”商人(《史記·平準書》)的政策,而現今的社會卻是:“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晁錯認為,由於商業發展帶來了本末倒置的新問題,欲使國富法立,“方今之世,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並用“剝筍法”層層深入地指出:“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在抓住了“貴粟”的關鍵後,他又提出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具體措施。在晁錯看來,這是“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的好事:商人以囤積之粟輸之國而受“出於口而亡窮”之爵,致使國庫充足,粟賤傷農的情況可得以緩和,貧民的賦稅亦可減少。由於“貴粟”的刺激,又必然使農民樂於耕種,以入粟於邊使塞下足糧,這樣,就能鞏固國防,有效阻止匈奴南侵。
總之,貴粟使民務農,入粟以抑商固本,這對緩和階級矛盾、改善農民處境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入粟於邊則可解決邊防戍卒的糧食供給及運輸耗費問題。由於“貴粟”與政治、經濟、邊防等國計民生大事相關,此疏得到漢文帝的重視,並採納了以粟買爵的建議。《論貴粟疏》對於解決當時的糧食問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鞏固政權,並造就著名的“文景之治”,確實起過較大的作用。
晁錯上疏的目的雖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但仍然難掩其關懷農民疾苦的真誠態度。他真實描繪了農民所受的徭役、耕種之苦,水旱、暴政之虐,以及賣田宅、鬻子孫償債的慘狀,並以商賈不事耕織,卻獲利豐厚、衣錦食肉、乘堅策肥、權傾官吏的情況相對照。即使他以維護封建王朝的利益為根本,但這種正視現實的精神和關懷民瘼的態度,也不能不是作者改革政治的重要動因。
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作者以“貴粟”為核心的一整套辦法,終究難以成為一蹴而就,使國家、商人、農民三方得益的“永動機”。“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的一舉三得無法均衡實現,粟渫塞下不難,富人有爵甚易,但農民有錢只能是空話。如果說“入粟拜爵”是為了實現充實國庫的目的,那麼實施這一辦法的結果非但未能抑制商人,反而導致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這也是晁錯所始料未及的。以“貴粟”勸農力本、加強邊備這兩大目標可暫時達到,階級矛盾可得緩和,卻無法消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