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過秦論(節選),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而服了。這一段也是用排比的句法對比地寫出秦的進一步強大,為始皇的統一打下基礎。
第三段寫秦始皇統一天下,不可一世的氣焰。“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幾句是過渡性的,也有人把這幾句屬上一段末。“及至始皇”起寫秦始皇的武功和政策上的錯誤;到“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寫秦始皇聲威的煊赫。“奮六世之餘烈”是承上文,表明幾代強盛的雄厚基礎。然後用四個排句寫統一天下,再用“威振四海”作一小結。以上寫對漢族固有地區的統治,下面寫向南北兩方的發展。“百越之君”本來是一國之長,現在卻“俯首繫頸”,把命運交給秦國委派的下級官吏去擺佈。北方從戰國起,匈奴一直為邊患,現在卻被驅逐,退卻了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指對外的聲威;“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指內部的威懾。(彎弓報怨有二解,一指六國之士不敢向秦報怨,一指秦法禁私鬥,六國之士都戰戰兢兢,唯恐觸犯法律。第二種說法意思較深刻。)這一部分把始皇的成功寫到頂點。“於是”以下寫始皇統一後的錯誤政策,“過秦”從此開始。統一以後的政策是愚民和弱民。“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民,隳名城,殺豪俊,銷兵器以弱民。因為毀掉六國的名城,使無反抗的地利;殺掉豪俊,使無組織領導反抗的人才;銷燬兵器,使老百姓想反抗也無武器。這是對六國之民的統治辦法。另一方面對秦國本身繼續加固險要的地形,加強精銳的武裝力量的防守。“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經過的人為誰,指嚴格盤查行人,防止出問題。這一段也寫得酣暢淋漓。“天下已定”總結上文,“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自以為”三字諷刺始皇的妄想,因為“愚民”“弱民”和一味鎮壓的政策,在賈誼看來非失敗不可。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這兩句也是過渡性的,是為了反襯陳涉起義。寫始皇的餘威,說明秦的滅亡不是沒有武力權威的問題,而另有原因。接著用“然而”一轉,寫秦朝在陳涉起義軍的打擊下,迅速滅亡。這一段極寫陳涉的出身微賤,才能平庸,毫無力量,“躡足行伍之間,俛起阡陌之中”。“阡陌”指田間道路,這裡指田畝,陳涉曾為人傭耕(“阡陌”也有本子作“什伯”,和“行伍”義重,故不取)。寫陳涉“率疲散之卒,將數百之眾”,“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這哪裡能算一支武裝力量?但他卻順應天下反秦的願望:“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於是秦國便徹底覆亡,“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這一段和第二段是鮮明的對比,極寫陳涉的平庸,說明秦之亡咎由自取。
最後一段為全文的高潮和結束。作者採用對比的形勢來說明問題。秦始皇以為只要能使六國之民弱而秦強,就會傳之萬世。這裡說明天下確實是大弱了,而不止是小弱,而秦國的山河“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還和原先一樣。這一句和篇首遙相呼應。這是一個對比。再拿陳涉和第二段所寫的內容作對比,地位、武器、士眾、軍事謀略,無論哪一方面都不能相比。作者一律用“非……於”的句式,表示退一萬步陳涉也不能比當時諸侯強。接著用“然而”一轉,“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這是為什麼?“何也”,《新書》沒有“何”字,不如有“何”字一問再煞住,更有氣勢,更啟人思考。“試使”一句把陳涉與六國作一判斷,“不可同年而語”,說秦之亡不是亡於對手的強大。“然秦以區區之地”起,把秦的興亡史用極簡練的筆墨作一總結。所謂“百有餘年”,指第一、二段寫的始皇以前秦的興盛。“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寫氣勢到了頂點。“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幾句話急轉直下,筆力千鈞,寫其滅亡之迅速。“何也”再一問,“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