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管晏列傳,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鮑叔,春秋齊國人。[3]“已而”兩句: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昏庸無道,齊將亂,管仲、召忽從公子糾奔魯,鮑叔從公子小白奔莒。糾、小白均為齊襄公弟。[4]“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糾與小白爭先回國即位。魯國發兵送糾回齊,並使管仲襲擊小白歸路,射中小白帶鉤。小白佯死,使魯國延誤糾的歸期,得以先回國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大敗魯軍,魯國被迫殺死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鮑叔遂進管仲:桓公即位後,使鮑叔為宰,他力辭不就,推薦管仲執政。桓公藉口解射鉤之恨,要魯國押送管仲回齊。管仲返齊後,桓公任為相。[5]不肖:不賢。[6]多:讚美。[7]稱:稱述。指管仲在《管子》一書中的論述。[8]上:在上者,君主。服:服御,享用。度:有限度。[9]四維:指禮、義、廉、恥。[10]“桓公實怒”二句:少姬,齊桓公夫人,蔡國人。桓公曾與少姬在苑囿乘舟,少姬故意盪舟,桓公驚懼,怒而遣少姬回母家,但未斷絕關係,蔡人卻讓少姬改嫁,桓公發兵襲蔡。蔡國,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後遷新蔡(今屬河南)一帶。[11]“管仲”二句:《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伐楚,使管仲責之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包茅,束成捆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去渣。[12]“桓公”二句:山戎,又稱北戎,古代北方民族,居於今河北省東部,春秋時代常威脅齊、鄭、燕等鄰國安全。山戎攻燕時,齊桓公曾出兵伐山戎救燕。召公,一作邵公、召康公。西周初人,姬姓,名奭。因封地在召,故稱召公。武王滅紂,被封於北燕。官為太保,曾與周公分陝而治,陝以西由他治理。[13]“於柯之會”四句:魯莊公十二年(前682),齊桓公攻魯,約魯莊公會於柯(今山東陽穀縣東),莊公的侍從曹沫(亦作曹劌)以匕首劫桓公,逼他訂立盟約,退還侵佔的魯國土地。桓公後欲背約,因管仲進言,終退還魯國失地,以示信用。[14]“知與之”二句:見《管子·牧民》。[15]三歸:臺名。漢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築三歸之臺,以自傷於民。”[16]反坫:反爵之坫。坫為放置酒杯的土臺,在兩楹之間。互敬酒後,將空杯反置坫上,為周代諸侯宴會之禮。[17]“晏平仲嬰”二句:晏嬰(?—前500),字平仲,春秋時夷維(今山東高密)人。父弱死,繼任齊卿,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萊,古國名,在今山東黃縣東南,公元前567年為齊所滅。[18]越石父:春秋時晉國人,有賢名。時因凍餓,為人奴。[19]《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皆《管子》篇名。《管子》為戰國時齊稷下學者託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乘馬》等篇存有管仲遺說。《輕重》等篇對經濟問題闡述較多。[20]《晏子春秋》:舊題春秋齊晏嬰撰,實系後人依託並採綴晏子言行而作。[21]孔子小之:《論語·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語。[22]“將順其美”三句:見《孝經·事君》。[23]“方晏子”二句: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24]“見義”句:《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25]“進思”二句:見《孝經·事君》。

賞析:

《史記》的列傳,通常是正文敘事,後加論贊,《伯夷列傳》則通篇以議論為主,篇末沒有論贊;《管晏列傳》形式上沒有《伯夷列傳》那樣特殊,但敘事極力概括,而抒情談話獨多,寫法也很特別。

管仲和晏嬰,是春秋時齊國的兩個名相,其生平行事和言論,見於《管子》《晏子春秋》《左傳》《國語》等書的,材料豐富,可寫者多。《管晏列傳》對於有關兩人的著作(非盡出本人之手),只提書名和若干篇名,而於管仲略為摘引《牧民》篇的幾句重要言論,其餘以“詳哉其言之也”一筆帶過。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