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章 鴻門宴,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信心和自尊心,因此他遣將擊關。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范增說:“沛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兩人的話,顯然矛盾,本不難覺察曹無傷說的是反間之言。但項羽聽進去的只是“欲王關中”“此其志不在小”十個字。正是這十個字損傷了他的權力意志的慾望,刺痛了他唯我能霸王天下的自負自尊心,於是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在他看來,沛公十萬之眾,他可以在一個早晨將他們消滅。這正是他盲目自負性格的充分展示。

項伯在項王面前為沛公說情,打動項王的只有一句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這裡提出了一個普通的倫理原則。義,是項羽精神領域中的最高追求。他不是臨到烏江自刎還把自己的頭顱贈給追殺他的“故人”呂馬童嗎?那是為了顯示他重義氣。鴻門宴上,他不理范增的示意,不忍殺劉邦。他認為,殺了劉邦,一來實在沒有道理。二來無此必要:區區沛公,安足為我敵!三來人家赤手空拳來謝罪,毫無抵抗能力,殺之不武,反傷我一世英名。更何況還有兄弟之約,戰友之情?

沛公、樊噲對項羽說的話,以及沛公對項伯說的話——那顯然是有意讓項伯傳述給項王聽的,三者如出一轍,都是張良替他們準備好的臺詞。項王為什麼聽不出來,反而為這些花言巧語所動?原因也就在於這些話迎合了他盲目自信自負的心態。沛公說:“秋毫不敢有所近。”說“不敢”而不說“不曾”,多麼恭順!“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待”得多麼虔誠!“日夜望將軍至”,“望”得多麼迫切!樊噲說得更妙:“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他直截了當地代沛公向項王討賞了,隱然自居下僚。而且,能給人以“封侯之賞”的只能是天子,這就於無形之中把項羽抬高到了天下至尊的地位。盲目自負的項王聽了,能不飄飄然嗎?所以當沛公已去,張良持璧入謝時,項王還問“沛公安在”。這四字極其傳神,正是項羽飄飄然、昏昏然心態的絕好描寫。

對樊噲一席話,他“未有以應”,理屈乃至辭窮,顯示了他個性中的豪爽直率。劉邦畢竟先入咸陽,項羽如欲誅之,必須編出一段理來;項羽決不肯編造理由為自己護短。當劉邦向他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時,他張口便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一般人認為項羽此言最為愚蠢,自傷耳目;殊不知這正是司馬遷刻畫項羽性格最深刻的一筆。胸懷磊落,直來直去,心口如一:這種個性,對於爭天下,也許是極大的缺點;對於為人,卻是高尚的品德。司馬遷特地拿它與巧言佞色、心狠手辣的劉邦對比,最後還補了一筆:“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褒貶抑揚,文外無窮。

樊噲這個人物,也寫得極為成功。他在最緊急的關頭出場,一開口就說“與之同命”,誓與在危難中的沛公共生死。作者先寫他“側其盾”撞進軍門,表現出他的英武,也表現出他的一腔義憤。進了軍門,“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彷彿是一團憤怒的火,照亮了這陰謀四伏的軍營。司馬遷在這裡,更以其明針暗線,寫出了一場暗地裡進行的鬥爭,大大豐富了樊噲的個性。項王賞識樊噲的豪壯勇武,吩咐左右“賜之卮酒”,奉上來的卻變成了“鬥卮酒”;吩咐“賜之彘肩”,奉上來的卻變成了“生彘肩”。一字之增,陰謀畢顯。這一大杯烈酒,看你如何對付?這一條生豬腿,看你如何下嚥?不飲不吃,豈非露了膽怯,而且厚負項王?這分明是項羽左右存心捉弄樊噲。不料,樊噲一一挫敗了對手的陰謀。大杯烈酒,他“拜謝,起,立而飲之”;那條生豬腿,他“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拜”“起”“立”“飲”四個動作,斬截有力,顯示出他對項王多麼有禮,對揶揄他的群小多麼無畏!那“覆”“加”“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紅羅血影

文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