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廉頗藺相如列傳,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能否知人善任,關係到一個國家興亡。宋代洪邁說:“趙括之不宜為將,其父以為不可,母以為不可,大臣以為不可;秦王知之,相應侯知之,將白起知之,獨趙王以為可。故用之而敗。”(《容齋隨筆》卷二)長平之戰的教訓是慘痛的,但趙國君主仍不引以為戒,依然偏聽偏信,終使廉頗報國無門,客死異邦;李牧蒙受冤屈,慘遭刑戮。趙王自斷手足,自毀長城,其國不滅,難矣!

司馬遷透過這四個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首先,司馬遷善於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他寫藺相如,主要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重要情節表現藺相如的智勇。這三個故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之間的矛盾。第一個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促成了藺相如得以表現他的大智大勇,使趙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他自己的地位也由一個普通門客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樣,秦趙兩國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又構成了將相之間矛盾的前因,隨秦趙矛盾的暫時緩和,廉藺之間的矛盾突出了。但主要矛盾的始終存在,藺相如的高瞻遠矚及廉頗的剛直敦厚使得廉藺之間的矛盾終於得以消解。司馬遷就在這兩個矛盾的展開中完成了他理想中典型的儒家將相的形象塑造。其次,司馬遷還善於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性格。所謂個性,就是這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的性格,這種區別也只有在對比中才能鮮明地表現出來。如藺相如對強秦的英勇無畏與對廉頗的謙讓退避;廉頗對藺相如的前倨與後恭;藺相如的大智大勇與秦王的色厲內荏;趙奢用兵之明與趙括紙上談兵;眾人對趙括的明察與趙王對趙括的不察……這些對比,就像畫家用了鮮明的色彩一樣,使人的感觀出現強烈的反差,作者所要表現的形象就強烈地留在讀者的腦海裡了。

另外,司馬遷也是塑造典型的大師。他筆下的每一個傳記都有一個生命,他所有的素材都為之而組織。他儘可能去創造、去維護、去發揚這一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遷可謂一個出色的攝影師,他總是選取最好的鏡頭,捕捉最完美的瞬間。在同一景色裡,他會為他們拍合影,但更多的是特寫。他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重心,由於這重心而構成了整個作品的完整。在這種意味上,他又是一個卓越的肖像畫家,也是一個優異的雕刻家。同時,他也像一個大音樂家一樣,在他的作品裡奏著獨有的旋律。而這旋律,使他的文章有著無比的韻味。在他精心譜寫的旋律的起承轉合處,可以強烈地體會到司馬遷對結構是何等地慘淡經營而又揮灑自如,匠心獨運。在本文所寫的眾人中,廉頗為趙國宿將,而死於最後。故行文以廉頗為經,以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為緯,對這些人的記述詳備,而對廉頗反而簡略。於此最見司馬遷意匠之妙。在敘次諸人時,又以廉頗纓絡其間,前後一線相承,不致散漫。李牧最晚出,而死於廉頗之後,故司馬遷先安排李牧與廉頗事蹟相關之處,再詳細敘李牧之事,中間再次點出廉頗,盡得參差之法。在這裡,司馬遷為增加文字結構之美,已把廉頗作為一種重複的事項,讓他的出現就像一種旋律,又像建築長廊中的列柱似的,構成一種連綿迴環的氣勢。在文章的末尾,太史公的評又留有獨特的餘韻,令人讀後掩卷深思。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司馬遷不僅構築了結構宏大的《史記》紀傳體例,而且在結構的每一細節上他更是精雕細刻,極盡巧匠之能事。

本文的語言,無論是敘事,還是對話,都達到極高的境界。其敘事語言奇而韻。所謂奇,就是自秦文的矯健而變為疏蕩淡遠;所謂韻,就是經楚辭的洗禮,使疏蕩處不流於偏枯躁急。其對話語言極為貼切與傳神,起到敘事語言所無法替代與企及的功效。整篇文字筆酣墨飽,神完氣足,令人把玩不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紅羅血影

文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