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9章 尚書·商書·太甲上,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尊長守喪。

第三段,伊尹說明放逐太甲的緣由。

點評:

太甲初登王位,不明君道,昏庸暴虐,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讓他思過。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新,於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亳都。三年中,伊尹多次開導他。《太甲》三篇就是伊尹開導太甲的訓辭。《太甲上》記述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的事件本末。

《太甲上》伊尹提出“習與性成”的命題,對後世影響深遠。

“習與性成”,清初學者王夫之解釋為:“習與性成者,習成而性與成也。”習成即習行成,習行成則習性成。性與習不能等同,又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性”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性,可以稱為天性或者生性,另一種是後天形成的性,可以稱為習性。孟子認為人的生性只有一種,“人之初,性本善”,而習性則是大量的並且其發展的可能性在實際上是無限的,不同的生命個體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可能有不同的習性。環境的影響,教化的原因,習性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所以《三字經》告誡人們:“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伊尹流放太甲,就是因為他意識到習能成性,劣習會使人邪惡成性,而勒令他居憂思過,就是希望從“習”的層面進行教育,透過長期的耳濡目染使太甲收斂,戒除劣習,從而“克終允德”。人們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也是孟母十分重視環境對孟子習性形成的巨大影響,而成為中國父母的榜樣。

“習與性成”也是儒家傳統教育觀形成的認識基礎。“習與性成”與俗語“習慣成自然”意思基本相同。“習慣成自然”實際上出於聖人之口,是孔門遺訓。《漢書·賈誼傳》曾引孔子言:“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儒家強調後天的教化,強調良好的習性要從小培養。《顏氏家訓·教子》篇曾說:“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現代西方行為心理學重視兒童期生活對人格形成的影響,而儒家早就有成熟的理論和有效的實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