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宋】朱熹《百丈山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百丈山記

作者:【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1]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2]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而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3],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記。

註釋:

[1]壁:此處用如動詞,意為“築壁”。[2]林薄:草木叢生的地方。瀵(fèn糞)湧:水源自地下噴湧而出。[3]識(zhi志)其處:記述那些地方。所作詩為五絕六首,見《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六詠》。

賞析:

這篇遊記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寫的百丈山位於福建建陽東北。作者與同遊者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皆賦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這在末節中作了交代。詩文並作,記其遊覽之勝。而作者於詩外作文,不僅為著“呈同遊諸君”,同時“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這篇末文字點明瞭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

作者確是一位相當高明的導遊,他指點人們何處有美景。文章第四節中“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是作者遊後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這個總結論,相承於前面諸節文字,何處可觀,何處不足觀,是分後總述。其不足觀者有:山庵——“無足觀”;“壁其後”——“無所睹”;石臺之東——“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其可觀處有:西閣——“獨其西閣為勝”;水石相搏處——“最為可玩”。這樣,全文便形成了以下的特點:一、作者的遊覽線索總體上是東向。二、三兩節起首作了提示:“循磴而東”,“出山門而東”,最後,“臺東徑斷”,路斷而遊止。敘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換形,平鋪直敘,順序寫來。這樣直線式的敘述思路卻因為其中貫串著上述的可觀與不可觀的對襯性結構,遂使全文出現了縱向上順接、橫向上對舉的描述框架。二、何處可觀,何處不足觀,是作者選擇後的結論,其選擇的支點是作者自然山水審美觀。美要經過審美才能被確定。審美就是選擇,顯示了作者選擇中的審美眼光和判斷。因此,作者不是一般的導遊,而是有著審美意識的導遊。三、詳略得宜。這一點循第二點而來,作者的審美選擇眼光、判斷,規定了景象上的可觀與不可觀,從而規定了描述文字上詳與略的分別。可觀處則詳寫,反之則從略。略寫處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