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峙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1章 歷練幾千年,不留神,金峙嶼,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河之水傾洩而下,上游被淹之田園山林,復又顯露出來,人們可以搭屋而居,耕種而食。自此,黃河流域再無水患之虞,人口日增,市邑漸稠,繁華異常。
禹用十三年時間,採用分流疏浚之法,治理好神州大地上的水患,威名大盛,人心日隆,舜帝年事已高,遂將天下禪讓給禹,禹於是成為主宰四方的禹帝,人稱大禹王。
為了理順天下之治,禹王將神州大地分成九個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又鑄九鼎,分發九州。
這便是神州稱為九州、九鼎表示天下的來歷。史書上亦有明確記載。
但是,禹王所封並非只有九州,實乃十州,除開上述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大州之外,還封有一州,乃是陰冥之州,即陰州。
禹的父親鯀帶著陰間鬼魂,幫著禹治理水患,禹一直記著父親的恩情和陰間鬼魂的功勞,又因在治水間隙,鯀常跟禹在夢中相見,向禹講述了陰間及鬼魂、輪迴的情況,使禹覺得陰間也應該仿效陽間,實行有效管治,並且暢通陰陽輪迴,所以,禹在分封陽間九州之時,也封了陰州。
陰冥之州的治理者便是鯀,鯀於是在陰冥設官立獄,仿陽間治理模式來管理鬼魂;同時,跟禹商議,陰陽兩界共同用力,燒製了特殊的大磚,砌築了六道輪迴洞口,使陰間通往陽間的入口顯得規整而深具管理之態,而非以前的荒野無治模樣。呵呵。
陰陽兩界,在鯀和禹的共同營造及管治之下,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陰陽相通,平衡順暢。
但是,陰陽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現。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短暫,大多不過數十個春秋,即由陽赴陰,從人變鬼,但鬼卻沒有老病之限制,只要不透過六道輪迴之口轉世入陽,可以永遠呆在陰冥。
從人和鬼的角度來看,便出現陽短陰長的問題。這是其一。
另外,人在陽間,能夠接受陽光雨露,時間雖短,思維卻發達甚迅,思想、器具、治理體系均發展極快,從而導致陽間社會形態發展變化非常迅捷,陰冥完全跟不上陽間的步伐,因此,陰陽之間又出現發展差異極大的問題。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據說話人推測,應是陰冥歲月恆長,鬼又無生老病死,也可不吃不喝,自然沒有改變生活壯態的動力,沒有維持生命的壓力,故此幾百年幾千年猶如一潭死水,沒有丁點變化。呵呵。
禹跟父親鯀經常在夢中相見,對陰冥之世和鬼魂社會都非常瞭解,而禹王乃是治理天下、主宰四方的大帝,故而非常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
禹下世之後,跟父親鯀商議,為了讓陰冥社會形態跟上陽間社會發展,使人鬼最大限度保持一致,應由陰間派鬼到陽間歷練,幾千年一個輪迴,徹底改革陰制,使之追上陽間的步伐。
鯀完全同意禹這個提議,於是安排禹不斷轉世投胎,去陽間歷練。
禹歷若干世,陽間的歷史發展已來到東漢末年。禹投胎轉世到一戶王姓人家,取名王拔離。
王拔離自小天資聰穎,過目成誦,許多書籍幾乎無師自通,郡縣之人皆稱為神人。
王拔離長大之後,對做官為將都不感興趣。當然,王家乃普通人家,在當時的官僚體制下,也沒有人舉薦他做官。
王拔離也不願當兵,身處亂世,不急不躁,不惱不頹,只對道家之書非常喜歡,在二十多歲時便將當時所有的道家典籍通讀通曉,且常出驚人之言,多有應驗。
漸漸地名聲大起,當時人們皆目其為仙人臨世。
既然王拔離對官對兵都不感興趣,只鍾情於道家,當時已漸漸興起的五斗米教便對他伸出橄欖枝,王拔離非常認同五斗米教的教義,便應邀加入,成為一名五斗米教徒。
跟隨王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