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六九章 狼煙起,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復圭與陳橋派出的手下被誤導了,自作聰明,張冠李戴,將折文芯當成了林昭。

當所有人的目光緊盯著折文芯的時候,林昭可就逍遙多了。

此時的林少卿並不知道,折七姑娘冒險幫自己引開了追兵,所有的事情意想不到的順利。

正是因此,林昭與种師道一路暢通無阻,直接靠近了慶州最核心的區域。

之所以帶著种師道,一來是相信他的人品,二來也是製造一種平衡。

李復圭在環慶路一手遮天,必須要讓種家也參與一點才是,不至於在事實上偏向某一邊。同時一個很現實的原因,那就是自己身邊缺少幫手。

當然了,這隻能是暗中調查的時候,公開場合,絕對不能有絲毫的偏頗。一旦立場有偏頗,調查結果的公信力就大為下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林昭與种師道前去的目的地是荔原堡,慶州城外的一座重要堡寨。

按照李復圭的說辭,西夏進攻大順城之後,曾經又繼續侵犯了了荔原堡,逼近慶州。

而另外一個說法則稱,出戰的李信、種詠等人就是從這裡出發的。所以判定到底是主動冒進還是被動遭襲,一個很直觀的證據就是荔原堡是否遭襲。

於是乎,林昭與种師道直奔荔原堡,一路上他們都很小心,一如既往的順利。畢竟宋夏邊境的堡寨都是軍事重鎮,弄不好被當成是殲細就麻煩了。即便是輕易洩露了行蹤,都將會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林昭突然感覺到,明察與暗訪都是各有個好處,也各有各的限制。以大理寺少卿的身份直接調查,肯定阻礙全無,方便許多。只是那樣一來,自己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見到真實的荔原堡,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實。

荔原堡,城垣呈梯形,周長不足兩裡。宋英宗治平三年九月,當時的知慶州蔡挺修築,原地名馬練坪,宋英宗賜名荔原堡。

雖說就是這麼一個周長不足兩千米的小地方,卻是抵禦西夏的重要屏障。仁宗年間,范仲淹在西北抗擊西夏,面對縱橫的西夏騎兵,宋軍無力抵擋。種世衡隨即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修築堡寨,用一個個的堡寨,串聯起一條堅固的邊防線。

從而避免了西夏騎兵長驅直入,邊防形同虛設的尷尬。這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是宋軍的一道堅固的屏障。

荔原堡是其中一座,但更為著名,更為重要的是丟失的那座大順城!

慶曆元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慶州知州。慶曆二年,范仲淹派長子範純佑與部將趙明率軍偷襲西夏,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鎮。

馬鋪鎮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但是慶州的門戶,同時也是扼守西夏進入關中的要道。佔領此地便可以掐斷西夏南下的道路,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范仲淹當即冒著重重危險,在與對峙的西夏人眼皮子底下,修建了大順城。一來是拱衛西北邊境,同時也可以起到報訊的作用。訊息傳到汴京,仁宗皇帝大喜過望,親自賜名大順城。

毫無疑問,大順城是宋朝西北的前哨烽火臺,也是釘入西夏的一顆釘子,意義非常重大。

西夏沒藏訛龐時代,曾經多次來犯,結果都是鎩羽而歸。沒想到堅守了三十年之久的大順城,竟然在這次的戰事中失守了。

準確地說,大順城此刻暫時還在宋軍手中,但失守是必然的。

也是到了慶州附近,林昭才知道,大順城裡還有少量的宋軍將士在堅守。只是堡寨完全被西夏人圍困了,宋朝人根本無法援助,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大順城的重要軍事意義,以及范仲淹的影響等諸多因素疊加,使得大宋君臣為之震動。這也是為什麼此番慶州案如此重要,如此受關注的原因之一,並非只是李復圭和種詠兩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