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三四章 心懷鬼胎,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吐蕃的國策不應該是左右逢源嗎?

在宋朝和西夏之間,遊刃有餘才應該是他們的做派。

相對來說,河湟吐蕃與宋朝之間該有天然親近感才對,畢竟有共同的敵人——西夏。

要知道,河湟吐蕃直接毗鄰河西走廊,威脅到了西夏的側翼。反之亦然,西夏也直接對河湟高原造成威脅。

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河湟吐蕃天然具有反西夏的立場……

這也是李元昊與角廝羅打的不可開交的緣故……

西夏據橫山,可恃山界之險以拒北宋;有天都山,可以為南侵北宋的橋頭堡;還有蘭州,可以阻礙北宋與河湟吐蕃的往來。

對於宋朝來說,蘭州、天都山、橫山都有著極大的威脅。

對河湟吐蕃而言,蘭州更是梗在咽喉的一把利刃,貪婪的西夏人,兵鋒隨時指向自己……

西夏的存在對宋朝和河湟吐蕃都是莫大的威脅。

按理說宋朝是個超級強國,西夏和河湟吐蕃相對弱小,該是弱弱聯合,共抗強敵才行。

但實際在軍事作戰的結果上,宋朝卻經常敗給西夏,處於低劣地位。於是這個強國的身份就轉移到了西夏身上,從而促成了宋朝和吐蕃的合作。

更為重要的是,宋朝雖然對吐蕃構成威脅,但是因為有西夏的緣故,這種威脅幾乎不復存在。並且一直表現的很客氣,很友好,彼此合作,十分愉快。

按理說,宋使臣來到青唐城,吐蕃該好好招待,奉為上賓,禮遇有加才是。

但是林昭並未看到這樣的結果,反而是多處受到冷落,有時還要被為難的情況。吐蕃人似乎有意想要為難自己,隱約有偏向西夏的意思……

林昭不相信,昨曰晚宴座次出問題只是個偶然,是侍從的疏忽。

反倒更像是什麼人有意而為之,會是誰呢?藺逋比?還是贊普董氈本人?

思來想去,林昭將藺逋比,這位默默無聞的吐蕃王子排除在外。

昨曰藺逋比就在梁乙埋身邊,一眼瞧過去看著很是柔弱,完全沒有草原勇士的魁梧與豪邁,倒更像是中原江南的書生。而且一看就是那種優柔寡斷的主,昨曰那麼重要的場合,一丁點都沒有發揮一個吐蕃王子該有的責任與義務。

最終的結果是梁乙埋吃癟了,這與藺逋比的利益和身份不符,所以這件事應該不是他的手筆。何況藺逋比或許根本沒有這個能耐和機會……

那麼答案只有一個,此事應該是吐蕃贊普董氈的意思……

可是董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試探?還是故意想要自己出醜?抑或者是挑起宋朝與西夏使臣之間的矛盾?

林昭對此表示很是費解,至少無法準確把握董氈的心態!

但是不管怎麼著,也算是給了自己一舉成名的好機會,想必以後他們就不敢再小覷自己了。

只是這才只是個開始,後面肯定還會有數不盡的事情湧來,河湟風雲起,交鋒不可避免……

至於那篇《滿江紅》,林昭倒也並非只是拿來裝逼用的。

西夏對於宋朝造成的影響甚大,尤其是此番西北之行,感受更是明顯。西夏不滅,宋朝想要真正的安寧絕非易事,更不用提抵禦遼國,真正的崛起富強了……

至於皇帝趙頊和王安石西恢復漢唐舊境的宏偉構想,戰勝西夏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所以,宋軍必須長驅直入,踏破賀蘭山缺!林昭在想,既然自己來了宋朝,是否就該為此出一份力呢?

以前,林昭是文官,從事的都是政務和經濟方面的事情。一個很重要的是原因沒有接觸軍旅的機會。同時是因為對王安石變法保有厚望,可是青苗法的事情之後,林昭開始有些失望,故而方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