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五章 沈括,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為憾。如今有機會來杭州,去西湖看看,也算是彌補一點遺憾吧!

不過因為時空轉換和季節的關係,南宋時期才逐漸形成的西湖十景無法完全看到。蘇軾尚未為官杭州,蘇堤春曉自然是不會有了。花港觀魚、三潭印月也都是後世才有的。

還有如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因為季節的緣故,無緣一見。至於觀賞雷峰夕照,聽南屏晚鐘還是可以的。

蘇堤雖尚未出現,但綠楊陰裡白沙堤還是可以有的。唐時白居易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的白堤猶在。

林昭一路走來,已經快到二月初了,相當於公曆的三月,湖邊已經綠樹已經開始吐新芽,有的花兒已經含苞待放。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大概就是這幅場景吧!走過斷橋,便可見湖水如鏡,波光粼粼,與遠處的南屏山組合在一起,湖光山色好不怡人。難怪後世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杭州正是美在西湖之上。

待在這裡是愜意啊,林昭不禁笑著揣度,暖風燻得遊人醉,錯把杭州作汴州,難不成南宋的君王是被西湖的美景給迷住了?

對岸遠處便是南屏山,山上那高聳寶塔便是鼎鼎大名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正是出自於此。當然了,雷峰塔聞名後世更多還是因為膾炙人口的《白蛇傳》!

塔下是否壓著一條白蛇精林昭不知道,反正是沒許仙那麼好的運氣,站在斷橋之上,卻不曾遇見一個白娘子……甚至連個女人都少見,林昭搖頭嘆息的時候,一箇中年男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見一箇中年文士,時不時蹲在湖邊,抓起泥沙觀察,輕嗅,繼而再觀察四周山勢地形,隨即哈哈大笑。

“西湖哪裡只是湖,原也曾是大海啊,這才是真正的滄海桑田啊!”

身邊跟著一位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一臉茫然,問道:“叔父,你說什麼?西湖明明是湖,哪裡是海呢?”

那中年文士解釋道:“西湖現在是湖,早年卻不是……是海!”

“海怎麼會變成是湖呢?”

“是因為漢朝修建了寶石山到萬松嶺的海塘,再加上多年泥沙之功……”

“泥沙之功?”

“不錯,蘇杭一帶的土地可能都是大河沖積泥沙所形成……”

“泥沙沖積?”見年輕人不斷撓頭,全然不解。林昭見狀不禁好笑,如此簡單的地理知識怎麼就不懂呢?

林昭笑著隨口道:“沖積平原嘛!”

“哦?”中年文士猛然轉身,不由有些驚詫,問道:“尊駕知道這個理?”

廢話,難不成地理課白上了!林昭笑道:“大江河從上游山間而來,河水之中裹挾了大量泥沙,因為上游地勢陡峭,水流快,故而泥沙不曾沉下淤積。到了下游,都是平坦沃野,河水流速自熱放緩,於是混合在其中的泥沙便沉積下來,越積越多,時間久了便形成了陸地……”

“不錯,正是這個道理,在下想了許久才明白,尊駕一句道破,真是佩服!”中年文士驚奇地看著林昭。

那青年似乎還不明所以,說道:“要是這樣,那泥沙在入海之處淤積最多才是,時間長了,河口還不得越來越高,完全被都堵塞了?”

“不會,因為有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呃,隨著大地運動,會產生一個向右的力,會讓水流偏向右側。不相信去看看大河河口,皆是右岸水流速快,河道被沖刷,越來越深。左岸因為流速較緩,泥沙沉落,逐漸淤積,就是這個道理。”

“不錯不錯!”中年文士幾乎眼放光忙,異彩連連,讚歎道:“這位公子說的在理,困擾許久的問題總算是有眉目了,不過,敢問尊駕,這地轉偏向力是何物啊?可否解釋?”

“這個,地轉偏向力……”在信奉天圓地方學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猿球崛起

濤起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