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七一章 大業可期,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陝西路宣撫使,大宋西北軍政第一人。

通常來說,必須要皇帝親信的宰輔大臣才能出任,最起碼也要是翰林學士這個級別的。單從年齡和資歷而言,林昭還有些太稚嫩了,但是有第一條就足夠了,皇帝相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決定姓的一點。

王圭完全是失算了,他從中書那邊打聽,林昭並未上書提及楊楶的事情,這才大膽為外甥辯解復仇的。沒想到林昭卻走了樞密院的門路,並且說動了樞密使韓絳幫忙說話。林昭前面兩次在西北作戰,早已與韓相公結下情誼,這點子事情還是願意幫忙的。

再者,王圭低估了趙頊對林昭的信任程度。原以為提及林昭擅自處置將領,從而尋個不敬皇帝的罪名,甚至可以煽風點火,上升道擁兵自重的高度,一向多疑的官家很可能會產生疑心。很可惜,他的如意算盤落空的,而且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林昭原本的打算只是把王圭從陝西路宣撫使的位置上趕走,卻沒想到好事直接落到自己頭上。

韓絳也沒料到如此,林昭找他幫忙的意圖也只是對付王圭而已。韓相公並不認為,林昭可以坐上宣撫使的位置,他這麼做,除了給林昭面子之外,也是為了西北將帥和睦,有利戰局,這是他作為樞密使的本分。

卻沒想到,趙頊不動則已,一動驚人,直接把陝西路宣撫使的位置給了林昭。

王圭很鬱悶,尚未前去赴任,官職就沒了,這叫什麼事?不過趙頊還算不錯,給了他宣徽南院使的職位,也算是保全的顏面。不過王圭的心裡終究不痛快,楊楶是自己的外甥,林昭不看僧面看佛面,直接殺了他,也太過分了。

本還想著去西北之後想辦法為外甥討個公道的,奈何皇帝與韓相公預料到了這一點,直接剝奪了他的機會。

最終便宜了林昭那廝,小小年紀,竟然當上了陝西路宣撫使,春風得意,如曰中天啊!不過有句話叫什麼來著?爬的越高,跌的越重,王圭也不知道是憑經驗的預測,還是心中無奈的詛咒……

相比於王圭,其他的朝臣則是處在震動中。林昭出任陝西路宣撫使的訊息一出,立即有人跳出來反對。

主題便是林昭太年輕,不足以擔當大任。當然了,也有人提出林昭功高權重,領兵在外,怕是不合適。

可趙頊根本不在意,大宋百年統治,百姓已經對趙氏江山形成根深蒂固的認同,一個將領想要叛亂談何容易?何況陝西路宣撫使雖然位高權重,可是那面各州、各路的官員和將領能完全跟他一條心嗎?

平常的軍政事務會聽從命令,但若有什麼不軌,那些將領還能惟命是從嗎?西北數十州,絕對不可能上下一心。加之林昭素來謹慎忠誠,趙頊沒有絲毫懷疑,而且他心中早有打算。有句話叫什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至於那些說林昭年輕的,被趙頊一句話便堵回去了。

“甘羅十二為相,林昭比他更年輕嗎?欲成大業,需唯才是舉!”

不過官員們似乎不罷休,反對的人還是有很多,不斷有人上書彈劾。而今趙頊最反感的便是此種狀況,逆反之心越來越重,官員們反對越是激烈,他越是要這麼做。厭煩到了極致之後,反問了一句話:“議論林照者,有誰可往西北克吐蕃?若有,立軍令狀即可赴任陝西路宣撫使。”

這下子朝臣們立即鴉雀無聲,通常這種事跳出來反對的大多是文官,以言官居多。讓他們領兵打仗,攻克吐蕃?他們可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尤其是要軍令狀的,這玩笑可沒人開得起。於是乎瞬間也鴉雀無聲,趙頊力排眾議,林昭以鄭國公的身份光榮上任,擔任陝西路宣撫使。

身為參知政事的呂惠卿也乖乖的閉嘴了,他只是象徵姓的反對了一下。他與林昭不睦,又身為副宰相,要是不出聲才奇怪。呂惠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猿球崛起

濤起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