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六二章 士大夫的底線,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惠卿手下的那些人必然會想盡辦法折磨他。才子名士,舉世文豪卻要遭受這樣的責難,任誰也有些不忍!
可蘇軾卻斬釘截鐵道:“殿下放心,任何的磨難,我都能堅持。”
“那就暫時委屈子瞻兄了!”趙昭道:“你放心,本王一定會盡快想辦法救你出來的,到時候,你這樣……”
~~~~~~~~~~~~~~~~~~~~~~~~~~~~~
蘇軾是被秦王趙昭派人送來汴京的,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會徇私,不會包庇嫌犯。同時,秦王對外宣告,此事必須公正嚴明審查,倘若蘇軾是被冤枉的,他定會不惜一切代價,為蘇軾還以清白。
如此算是表明了秦王的態度,公正中允,根本挑不出錯來。我不包庇,但依舊維護,誰要敢冤枉我的人,會讓其不得好死。同時,親自派人送來,也可斷了某些人蓄意加害,然後推說是畏罪自殺一類的念想。蘇軾只要到了汴京,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安全多少還是有保障的。
故而沒有多少人埋怨秦王,更多是將關注放在蘇軾案件本身上。最後悔造成什麼影響,與事件的結果和性質有至關重要的聯絡。
真正的營救也從此刻開始!
趙昭所料不錯,蘇軾的遭遇立即引起了許多人的同情,士大夫階層給出了他們的反饋。
很多人直接上書反駁,並且彈劾御史臺。雖然御史有風聞奏事的權力,卻也不能這樣牽強附會吧?大宋文風鼎盛,若是開了文字獄的先例,以後豈非要人人自危了?
因此蘇軾被押送到汴京之日,立即有許多人開始奔走,積極相救!
呂惠卿對於趙昭的反映不以為意,親自押送就代表放棄?
絕對不是,蘇軾這樣重要的人物,且與秦王關係密切,絕對不會輕易放棄。那怎麼說?是無可奈何,還是以退為進?
在摸不準趙昭意圖的情況下,能做的就是儘量加快速度,施加壓力,逼迫趙昭出手。當然了,若是他當真不出手,那也無所謂!蘇軾的鮮血會徹底汙了秦王的名聲和招牌,效果是一樣的。
於是乎,呂惠卿授意屬下加快速度,在短時間內又給蘇軾羅織了大量罪名。牽連到案件中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純屬是無妄之災,有的則是蓄意而為之。呂惠卿怎麼能放過這樣一個打擊政敵的好機會呢?稍微用點心思,辦點私活也是可以的。
駙馬王詵首先倒黴,他與蘇軾乃是至交好友,此番透風報訊的事情又被人察覺,御史臺怎麼會放過呢?哪怕他又駙馬身份,也難以倖免,毫不客氣。
隨後是翰林學士張方平,參知政事司馬光等人,全都不能倖免,理由大都十分微小。牽強附會,讒言陷害是會傳播,是會加劇的。哪怕呂惠卿的本意只是誣陷,對付一小部分政敵。可當局勢擺開之後,他發現有些不太好收場了。
受到蘇軾一案牽連到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高官顯貴,當朝名仕。如此情況下,大宋朝堂上可以說是人人自危,但凡與蘇軾有交情之人,全都避而遠之,憂心忡忡,唯恐受到牽連。
如此情況下,士大夫階層終於坐不住了。
有些膽大或者正直的官員,立即上述表示,蘇軾一案,疑點頗多,御史臺的做法不和規矩等等諸多理由,加以反駁。
可是效果很一般,官家沒有采納,御史臺的人依舊我行我素!
宰相兼河北路宣撫使吳充上書直言道:“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
已罷相準備返回故鄉臨川的王安石,才剛好走到江寧府,聽聞此事之後也是有慨道:“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策略是對的,吳充也不追究御史臺的對錯與責任,直接將事情上升到官家趙頊的容人之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