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六〇章 烏臺詩案,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或能牧養小民。”
其是自稱,新進代指積極參與變法的官員。前半句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愚鈍,不合時宜,無法與積極變法的官員們相比。陛下明察,我是個不生事的人,可以牧守地方,管理平民百姓。
蘇軾有才華,什麼都好,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大嘴巴。很多時候,沉不住氣,喜歡說話,公開發牢騷。在原本的時空裡,他之所以仕途黯淡,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大嘴巴給害了。
《湖州謝上表》之中,蘇軾就夾雜了這麼幾句牢騷話。多少有些諷刺新黨官員的意思,名滿天下的蘇子瞻愚鈍,所謂的新進又當如何?說自己不生事,反過來就是說新進生事。
蘇軾的本意如此,但是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卻聲稱,其本意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頂大帽子陡然間扣到了蘇軾頭上。
朝堂上的大臣不由覺得奇怪,不就是幾句牢騷話嗎?至於如此上綱上線嗎?何況蘇軾的本意並非如此,非要說起愚弄朝廷,怎麼看都有些牽強。
他們沒想到,這才只是個開始,御史舒亶又補充道:“蘇軾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鹼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出自蘇軾所作的《山村五絕》,有意諷刺青苗法的;“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是蘇軾在杭州是所作,舒亶認為,蘇軾這是在諷刺鹽法。
諷刺指責新法倒是小事,重點在於,舒亶與何正臣將其上升到愚弄朝廷,怨懟君王的高度。在封建社會,這可是了不得重罪。
朝堂上的大臣群情聳動,自從王安石開始搞變法,諷刺和抱怨誰沒有過?詩文言辭有許多,如今卻被拿出來斷章取義,上綱上線,這不是搞文字獄嗎?
如今蘇軾第一個被拿出來,來不日還不知道會有誰?豈非都要議罪?一時間,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不過也有明白人,看出了其中不同尋常的意味!
為什麼單單從蘇軾身上開刀?御史臺朝堂上公開彈劾,從舉例來看,可以說是準備充分,顯然是要置蘇軾與死地啊!
難道是因為蘇軾太出名,還是蘇軾得罪他們了?
顯然都不是!蘇軾雖然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但是在朝堂上的身份地位有限。一個知州與御史臺並無直接利益衝突,如果說是因為蘇軾作詩諷刺他們,也不至於用如此狠辣的手段報復吧?而且這些詩文都是舊日作品,如今提及,更像是蓄意蒐集整理的。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稍有見地之人很快發現了脈絡,蘇軾的出身和才氣,以前做過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的身份地位,他如今是鳳翔知州,是在西北啊,是秦王治下。
而且蘇軾與秦王過從甚密,當初他們曾一同在杭州為官。秦王似乎還舉薦了蘇軾的弟弟蘇軾出使高麗,之後調任到了涇原路做轉運使,也是在西北。
毫無疑問,蘇家兄弟都在秦王手底下做事,是秦王的人。
而且近日有訊息稱,蘇軾的妻妹王朝雲嫁給秦王,先是為侍妾,如今這晉升為側妃。如此一來,蘇軾與秦王就是連襟!
那麼,突然間彈劾蘇軾,意味豈能簡單?很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針對蘇軾,背後實際上是為了對付秦王。
這還能是小事嗎?很多人都心裡有數。恐怕何正臣與舒亶都只是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