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六七章 誰來承繼大統?,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的宰相勸諫官家早立國本。
敷衍肯定不行,趙頊想要推辭過去。若是身體健康,還可用皇帝春秋正盛作為藉口,甚至以此來斥責上疏的大臣圖謀不軌。可趙頊沒底氣說這話,一連昏迷了三日,險些直接掛掉,整個人看起來也虛弱了很多,春秋不盛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無可奈何,趙頊只得藉口道:“諸皇子尚且年幼,待長大一些,觀察資質,加以教導,再立為太子!”
可是百官不買賬,委婉表示不認同。聲稱諸皇子年幼,為了保證國有長君,大宋安寧,請立揚州趙顥為皇太子。至於理由,那是十分充足。有官員提及,太祖皇帝在位時,德昭與德芳兩位皇子已經成年,太祖為了江山穩定,放棄父死子繼,而是兄終弟及,傳位給太宗。以此為先例,請官家效法太祖,傳位給弟弟。
太宗繼位多有齷齪,這是心照不宣的事實。可是趙頊反駁不得,否則豈非否定太祖做法?或者承認太宗當年用了什麼不正當手段?他不敢不孝,只能啞口無言。聽著官員們引經據典,說歷朝歷代皇太弟的先例,趙頊心情更加抑鬱了。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隨後御史李雲聰竟然上疏,請立秦王為儲君。
訊息一出,滿朝譁然!
李雲聰朗聲道:“秦王乃仁宗皇帝親生子,血統高貴,人品貴重,切能力出眾。征戰西北,先後收復河湟與靈夏,有功於國,可繼承大統。”
有這個想法的不是一個人,仁宗皇帝去世不過十年,朝堂上大部分都是三朝老臣,念及仁宗皇帝的恩德,心理上就偏向秦王。更何況秦王能力出眾,這些年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繼位為帝也算是眾望所歸。
比襁褓上的幼兒靠譜多了,即便是揚王趙顥也根本不能與之相比。趙顥除了是英宗嫡子的身份外,似乎根本沒有拿得出來的功績,能力與聲望實在一般。雖然年紀相當,但與秦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故而大部分官員,尤其是中立的這部分,都認同秦王即位。畢竟英宗是過繼的,若非秦王流落在外,皇位本該是人家的。如今還政給秦王,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雖然心裡都這麼想,可沒幾個人敢於首先說出來。
官家必然對秦王多有忌憚,公然推舉秦王是要冒風險的。不過李雲聰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提出,情況就不同了,開始逐漸有人附和。
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定國公張澤平以七十歲高齡上朝,推舉秦王,使得立儲之事處在風口浪尖。
秦王趙昭、揚州趙顥、三歲不到的皇六子趙煦,成為大宋儲君之位角逐戰三強。相比之下,秦王無意是其中的最大熱門。
趙頊的心情可想而知,祖父和父親千辛萬苦,費盡心機才得到的皇位,豈能還給趙昭?如果他坐上九五之位,自己一家子還有活路嗎?
也有一些大臣不希望趙昭即位,御史裡行何正臣搶出道:“歷來立儲只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哪有皇太叔這麼一說?”
“怎麼沒有?前幾年遼國的耶律重元不就是皇太叔嗎?”李雲聰立即反駁。
何正臣道:“哼,結果呢?那位皇太叔最終卻謀反叛亂了!”
“那是耶律重元自己大逆不道,並非皇太叔的稱謂有問題!”李雲聰道:“秦王仁厚謙和,有目共睹,焉是耶律重元可以相提並論的?”
“這……”何正臣頓時為之語塞!
趙頊算是恨死耶律洪基了,好好的弄出個皇太叔來做什麼?若非有這個先例,便可搪塞大臣。如今可好了?少不得有諸多麻煩。
“立儲事關重大,還是從長計議為妙!”趙頊想要拖延過去。
可是李雲聰與張澤平等卻聲稱,既然是大事就應該抓緊,不能拖延。有仁宗當年的先例在,老爹趙宗實就是這樣當上儲君的,趙頊也無法反駁。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