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二九章 惶惶不安,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度為相,王安石心情激動。
沒有任何的推辭,便欣然接受了皇帝趙頊的詔書,立即出發上任。
從江寧到汴京,最舒適的交通方式是走水路,從江寧沿江而下到瓜州。然後從邗溝北上,從汴水運河入汴京。坐船很舒坦,但需要時間很長。
乘坐馬車走陸路更快,但要保證一定的舒適度,通常需要十八天,但這一次,王安石只用了七天。
已經五六十歲的王相公,腿腳仍然利索,遠遠超過許多年輕人。七天走完是十八天的路程,完全忽視車馬勞頓之苦,足可見其內心的迫切。
只此一點,王安石立即為人所詬病。有人說他是貪戀權力,前來赴任如此迫不及待,並非忠於王事,而是著急抓住權力。為此,還有人上書彈劾王安石,不過皇帝趙頊完全置之不理。相反,王安石來的如此之快正好合了他的心意,如今大宋的朝政存在許多問題,事情緊急,片刻都不能耽誤。王相公來的越早越好,趙頊對他是期望有佳,希望王相公能給自己驚喜。
王安石本人對這種說辭也完全不在乎,執拗的王相公想來堅信自己行得正,走得端,根本不畏人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條格言,王相公執行的最為徹底。
他著急趕到汴京,為的不是權力!王安石合適貪戀過權力?他在乎的是變法。
已經是五月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青苗法推行正是關鍵的時候,哪裡能耽誤?早到一日,就能早些著手實施。早些為官家分憂。
當然了,匆匆而來的王安石也意識到一個狀況,此番入汴京,事情恐怖不簡單。不只是因為自己曾經被貶斥,再度為相之後些許事情難免要小心翼翼。受到掣肘。
與此同時,朝堂的局勢也變得更為複雜了。現在大宋朝堂上已經不單純是新黨和舊黨之間的爭鬥了,更牽涉到了當今官家和秦王趙昭之間的較量。
趙昭回歸皇室,加封為秦王,舉國震驚,王安石自然也聽到訊息了。
最初他也十分震驚。同時也感到欣慰。畢竟他也是從仁宗朝過來的,對宋仁宗十分敬重和愛戴。他能有親生兒子,有血脈傳承,這是好事,相信仁宗皇帝在天之靈也會很欣慰的。
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事情,讓王安石有些憂慮了。
趙昭成了秦王。還要掌控西北軍政大權?仁宗皇帝的遺旨?王安石輕輕搖頭,他也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仁宗朝皇儲風波也深有體會。仁宗皇帝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旨意,再者!即便是由太皇太后轉述,不能輕易質疑其真偽。
但是按照國家的典章制度,但凡是沒有白紙黑字的詔書在,就不能算是聖旨。可在太皇太后的堅持下。最終還是執行了。
王安石擔任過知制誥,擔任過宰相,他很清楚秦王的出現,會動搖當今官家的皇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秦王是個有謀略有抱負之人,對皇位肯定也是有企圖的。
如今秦王掌控了西北,坐鎮長安與當今官家對峙,大宋朝難免動盪。
怎麼會這樣呢?在這件事上,王安石的態度是一種另類的矛盾。
首先他認為,秦王即便是仁宗皇帝的親生兒子。但是當年流落民間。在仁宗皇帝駕崩時不在身邊,趙宗實作為過繼的兒子繼位合情合理,從禮法上而言沒錯。即便秦王現在回來了,也不能改變趙宗實是兄長的事實。長幼有序,兄長去世。侄子繼位,身為皇叔就該臣服,全力輔佐侄子。
在他看來,如今的大宋朝根本經不起折騰。從這一點而言,他對秦王趙昭的野心,以及一些相關的做法,很不贊同。現在大宋內憂外患,該是同心協力的時候,不應該內鬥。
但與此同時,王安石又在秦王身上看到了希望,一個完成他夢想的期望。
王安石的抱負很宏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