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九六章 回京之路,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韓絳之所以不可小覷,除了他自己是高官外,他還有兩個非同一般的兄弟。
韓絳、韓縝、韓維乃三兄弟。
皆是高官,韓絳官拜參知政事,陝西路宣撫使;韓縝為淮南路轉運使,韓維似乎籍籍無名,卻更加不可小覷。
仁宗朝,韓維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後來為淮陽郡王府記室參軍。
當時的淮陽郡王正是宋英宗長子,現在的皇帝趙頊。記室參軍乃是王府重臣,韓維在趙頊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後來理所應當地成為東宮屬官,太子心腹。
皇帝登基之前便是心腹,登基之後更是非同一般,前途一片光明。
熙寧二年,韓維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韓家三兄弟同朝為高官,一時間成為美談。
結果前不久因為與王安石議論不合,被迫出知襄州,可以說是遭到了貶謫。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之所以能進入趙頊的視野,逐漸被重用,並且獲得如今的宰相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韓維的推薦。
趙頊登基之初,便有改革變法之宏圖大志。
可是韓琦與司馬光等人反應十分冷淡,讓他很是失望。甚至特意允許坐轎子,將參加過慶曆新政的富弼老先生請到皇宮,得到的是同樣的反應。
趙頊無可奈何,朝中諸位大臣都指望不忘,只能另闢蹊徑,另選賢良了。
這個時候,他的心腹韓絳為他推薦了一個人,那便是王安石。
彼時,韓維與王安石算是至交好友,韓維知道王安石的才學能力,以及變法之心,正是皇帝需要的人才。
正是因為知根知底的韓維大力推薦,趙頊才召見王安石,不斷提拔,拜為宰相,主持變法大局。
單從這一點而言,韓維對王安石算是有知遇之恩。
按理說,王相公應該予以回報的,卻不想事與願違。
韓維本來很支援王安石,其兄弟韓絳還曾以樞密副使的身份進入制置三司條例司,為王安石挑大樑,主持局面。
可是隨著變法的不斷深入,韓家兄弟發現了不少問題,覺得變法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樣。
尤其是青苗法推行之後產生的種種弊端,韓維與韓絳兄弟倆逐漸多了一些不同意見,與王安石意見不合。
韓絳更是因為退出了制置三司條例司!
王安石為此惱怒不已,偏生他又很是執拗,也沒記著人家韓家兄弟的推薦之情。韓維因此而貶官,前往襄州擔任知州。
韓絳無奈,為了避開汴京亂局,便來了西北,擔任陝西路宣撫使。
說到底,多少有點發配的意思,而且與王安石大有關聯。
要說韓絳與王安石有什麼深仇大恨那是空話,但是心裡多少會有些不爽。
慶州案爆發之初,按理說身為陝西路宣撫使的韓絳該出面的,可是因為李復圭和王安石的關係,韓絳選擇了避嫌。
皇帝趙頊也很理解他,指派了林昭前去!
可是事情一旦發生在陝西路的地面上,那就註定了避無可避。
韓絳也完全沒想到慶州會發展到如此程度!
大順城的血案觸目驚心,慶州更是風起雲湧,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昭竟然成了通敵叛國的罪犯?
韓絳與林昭的接觸並不是很多,卻也算是有些瞭解,他印象裡的林昭並不是這樣的人才對。
這個結果讓他很是震驚,很是意外!
可即便是到了這個時候,韓絳依舊沒有打算參與此事!局勢已經十分複雜,牽涉到了人更是多。尤其是隱約還與王安石有關聯,韓絳更是不想插手,官場之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心情很是普遍。
韓絳倒是想要當個局外人的,可惜事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