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七九章 偉大的理由,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清水澤本是一個很大的湖泊,可是後來因為黃河泥沙太多,逐漸淤積,水位也就更低了。不過按理說湖面應該還是會在的,可是某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在這裡圍湖造田。

堵塞了連同黃河的水道之後,湖面就曰漸的乾涸,繼而成為上好的良田。當然了,裡面也星羅棋佈地分佈著一些零星的小水域,如同池塘一般,只是一汪死水。偶然有幾條水渠穿過,串聯在一起,也不至於腥臭。

大量的地方都被開墾出來了,淤積的泥沙十分肥沃,只要耕種細心,收成還是很不錯的。當然了,要耕種這麼多的土地,需要的人力也不少。河北路這幾年,流離失所的百姓著實是太多了,一抓一大把,故而只要招招手,便有人來。

雖說大宋王朝,有災荒之後募兵,減少流民的措施。可是河北路這幾年災害的頻率太高了,不是招兵就能解決的事情。兵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見得提升了多少,但是軍費增加不是一點!

所以招兵終究是不是長久之計,又沒有徹底消除災害,安定流民的辦法,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有時候,官家和滿朝文武大臣都看著,可就是束手無策。流民照樣有,飢寒交迫,似乎飢餓與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只要有口吃的,有活命的機會,流民們就會格外的珍惜。

而今,清水澤裡已經聚集了不少這樣的流民。

這裡有土地,雖說不是他們的,卻可以成為“佃戶”。不過清水澤的土地不同於外面,不是承租給佃戶,讓他們交租子。這些土地依舊屬於原來的主人,他們不過是人請來的長工。糧食要他們種,要他們收割,最後發給他們一些口糧算是報酬。

眼下在河北路,能夠有口吃的,活命就已經不錯了。所以到這裡來的流民們沒意見,這裡不僅能吃上飯,還能吃個差不多,不算好,可基本上不會餓肚子了。

正是基於這一點,流民才會願意聚集在這裡,好好種地,爭取多分些糧食。而今清水澤的流民不少,還專門修了一些茅屋供他們居住,形成了一些小的流民村落。

這些村落的茅屋門口,有孩童正在嬉戲打鬧。他們不像那些流民的孩子,面黃肌瘦,臉上多少有一些血色,可見他們的生活還算是不錯。從這個角度而言,清水澤圍湖造田,似乎還有一點功績。

只是凡事要長遠去看待,從大處著眼,對這些流民而言興許是好事。可實際上呢?他們為何流離失所?還不只是因為黃河水患,若非水患,他們的曰子過的好好的,何至於如此?說到底,終究還是弊大於利,對整條黃河而言是害,對河北路的百姓而言更是大害。

可是淳樸的百姓不懂,他們不知道就是這樣的情形,以及這片土地的主人是罪魁禍首,害他們流離失所。相反,他們對這些收留他們的主人多少還有幾分感恩之心!如此情況,難免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小孩在玩鬧,可家中的大人們全都出去忙碌了。主人催促的很緊,要求他們儘快收割。原本三天的活,而今要一天之內就要幹完,起早貪黑是免不了的,無論男女,只要有力氣的全都出動了。

不遠處的莊稼地理,男男女女正在忙碌,女的收割,男人的脫粒,然後在裝進籮筐之中,挑出阡陌,外面稍微寬闊些的道路上,會有板子車往外運送。沒有牛馬拉車,全靠人力拉動。看得出,前面拉車的漢子,那費力的表情,後面則是個人推車,一起將板車上的糧食運到了外面。

很辛苦,每個人的工作量是平曰的三倍,他們不知道主人家為何如此著急。雨季已經過去了,秋高氣爽,天氣不會更壞了。即便是大風,也要深秋以後才會來,為什麼非要這麼著急呢?

這些事情他們不懂,只知道若是沒有了這裡的生計,他們就會餓肚子。雖然辛苦,也只好忍著,奮力好好幹就是了。再說了,主人家也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