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四八章 專斷之權,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藉助水勢?

稍微懂些河工的人都知道,所謂水勢就是水流速度,可這需要落差,可是黃河出了三門峽之後是一馬平川,哪裡有什麼落差?這個水勢林昭該怎麼借?難不誠仁為製造出落差?

“抬上來!”

林昭準備十分充足,隨即有人抬上來一個大木盤子,上面有一條小水渠,裡面墊著沙子,儼然是一個黃河模型。聽說林昭在西北打仗搞出個沙盤來,眾人都覺得十分新奇,莫非他治河也要用這東西?

“陛下,諸公,為了直觀起見,我製作了這樣一個模型,與黃河流水和泥沙狀況十分相似。”林昭道:“如果水流加快,泥沙不容易沉澱,甚至還可以將本來已經淤泥的泥沙沖走。可是河北路全是平原,不過辦法也是有的,我們可以人為製造落差啊!”

“難不成你要在黃河之上修築堤壩?開什麼玩笑?”小河渠上可以如此,但是黃河上似乎有些天方夜譚。故而林昭話音落地,立即有些嘲諷質疑。

“修整座堤壩不可以,但是我們可以修一半啊!”林昭笑道:“可採用束水衝沙之法!”

“束水衝沙?”

“沒錯!”林昭解釋道:“所謂束水衝沙,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一邊說,林昭便開始在模型上演示,很快就在河道一側搭起半道堤壩,然後在上流注水。入水大出水小,水位也陡然間城外,故而另一側出水口流速甚快,“河底”淤泥的泥沙也被衝起,隨水流不斷流下。演示十分只直觀,清晰明瞭。

“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堤兩束之,衝中間焉,而中自深,如要淤灘固堤,則將此法反而用之,諸公以為如何?”林昭一句反問,頓時讓觀看的諸位大臣啞口無言。

許久才有一位工部以前治河的官員驚呼道:“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姓急,借其姓而役其力,則淺可深,治在吾掌耳。威遠侯如此辦法當真是絕妙,黃河可治矣,黃河可治矣!”

如此慶幸之語可是說出了皇帝趙頊和許多大臣們的心聲,黃河有辦法治理自然是最好不過。諸公對林侯爺更是敬佩不已,也有人無比好奇,林昭怎地就這麼有能耐?

“東陽治河之策諸位都看見了,可還有什麼異議?”趙頊沉聲問道。

五丈河邊成為臨時朝堂,此話一出,諸位大臣一片沉默,林昭各方面準備充足,幾乎是滴水不漏,根本找不出破綻,如何反駁?畢竟這一套從策略到方法上,似乎比六塔河與原先的二股河方案要靠譜許多。

如此情況下,當年參與這兩個方案的官員難免有些不舒服。對錯不要緊,只要自己沒錯就好,北宋的治河政治正是體現在這些方面。只是林昭無可挑剔,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今只能期待工程失敗,再行彈劾了,笑到最後才算是英雄。再者,擺明了官家是支援林昭的,這時候違背聖意可並非什麼好事。

趙頊沉聲道:“那朕欲委派東陽為治河大臣,可有異議?”

誰獻策誰治河,這已經是傳統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自然無人反對,何況根本找不到反對理由。

林昭暗鬆了一口氣,這個麻煩卻利益不匪的事情終於落到了自己手上。只是在場之人並無多少羨慕,大部分人還是覺得,治理黃河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雖說有好辦法和材料,卻並不意味著萬無一失,一定能夠成功。林昭到底年輕,只想著立功出風頭,嘿!他這是玩火[***]。

不,應該是玩水尋死,呂惠卿和王雱心中都如此想到。林昭雖然經常挑戰一些不可違的事情,可他的運道能一直那麼好?至少他們兩人是存了幸災樂禍之心。

“好,那就這麼定了!”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