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四九章 沙盤,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順城裡的林昭全然不知,自己又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獵物,也不知道危險正在臨近。

也許,自從來到西北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有危險存在。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就是這個狀況。

何況林昭最近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一件影響深遠,非常實用的事情,根本無心顧及其他。

景思立看著林昭不斷搗鼓著各種泥沙,在一個木製的大盤子上忙活,似乎是堆砌什麼東西。

“東陽,你這是在做什麼?”景思立著實有些好奇,忍不住開口詢問。

林昭笑道:“好東西,你且等著就是了。”

不只是景思立,還有許多的宋軍士兵也頗為好奇,全都圍在周圍,好奇地看著,不時的指指點點。

慢慢的,他們似乎看出了些許端倪!

木盤子上起起伏伏,似乎像是一些山脈的樣子,以及一些低矮的溝壑則像是河流,至於那些方形的小塊,想必是城池的代表。

一定是這樣的,眾人看著看著,已經大概看出個大概,木盤子上泥沙堆起來的更像是慶州附近的山川地理圖。

不過與過去的地圖有所不同的,這份地圖是三維立體的,並非是平面上的圖形,看起來更為直觀,更為清楚。

山川地理情況一目瞭然,比之行軍作戰的地圖不知方便了多少。

“這裡是慶州?”

“這是大順城嗎?”

“這是隴山嗎?”

將士們看著堆滿泥沙的木盤子,以及相關雛形,已經看出個大概。

“東陽啊?此處到底是什麼啊?有什麼用處?”景思立實在是按捺不住,忍不住出聲詢問。

林昭笑道:“此物名叫沙盤,至於作用嘛,想必你們也已經心中有數了!”

沙盤是根據地形圖、航空像片或實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關係,用泥沙、兵棋和其它材料堆制的模型。當然了,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測繪技術,沒有航空遙測等技術手段,只能依靠人的走訪和探查,瞭解地形起伏,以此來繪製地圖。林昭則是在此基礎上,將其改造為沙盤。

沙盤並非近代才有的產物,在古代也是有記錄的。

據說,秦在部署滅六國時,秦始皇親自堆制研究各國地理形勢,在李斯的輔佐下,派大將王翦進行統一戰爭。後來,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時,在自己的陵墓中堆建了一個大型的地形模型。模型中不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還用水銀模擬江河、大海,用機械裝置使水銀流動迴圈,可以說,這是最早的沙盤雛形,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曆史。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馬援傳》已有記載: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帶地方豪強隗囂時,大將馬援“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使光武帝頓有“虜在吾目中矣”的感覺,這就是有記載最早的沙盤。

當然了,更為專業正式的沙盤則是近代歐洲人發明的。一戰的時候才開始逐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一戰之後得意廣泛推行。

而今,林昭初步涉入軍事領域,想著應該為大宋軍隊做點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便是將沙盤引入。

古代行軍打仗所用的地圖十分不便,因為技術手段的緣故,繪製地圖很模糊,一點都不清晰明確。

尤其是地域範圍廣闊之後,繪製地圖的難度和精確度都會不斷下降。雖說數千年前就開始使用地圖,可技術手段得不到提升,一直沒什麼進展。

如果是平時使用倒還罷了,只需要標明一些山川城池即可,即便有些許誤差也不打緊。可是在軍事領域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行軍打仗,稍有失誤便會引發很不良的後果,兵敗如山倒,甚至是一敗塗地都有可能。戰爭的失敗,意味著姓命的犧牲,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