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七四章 最佳人選,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乎沒有多麼嚴重。

所以皇帝趙頊的本意是和談,不過很多時候當皇帝也有為難之處,有些話是不能輕易說出口的。尤其是和談這等有損顏面的的話,更是不能輕易講出口。只能是某位大臣建議,然後自己順水推舟。

可此刻朝堂上爭辯不休,該如何決斷呢?趙頊難免有些犯難。

不過大臣們很是配合,尤其是一幫宰輔大臣,很恰當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

“陛下,臣以為西夏既然已經低頭認錯,我天朝自然該以德服人……眼下已經是開春時節,要是邊患不休,陝西路的春耕必然會受到影響的,持續許久的戰事已經讓百姓生活大受影響,而今確實不宜再讓情況雪上加霜!”說話的是的集賢殿大學士,首相曾公亮。

什麼天朝上國,以德服人,務實的人聽到之後心中都嘀咕著責罵增相公迂腐。可是公開卻不敢說什麼,有誰敢輕易去掠首相的虎鬚呢?儘管他已經是個垂暮老者,可是威勢仍在,讓人忌憚。再者,人家後面特意提到春耕的事情,這是愛惜百姓。“民以食為天”,“民為重,社稷次之”,這可都是先賢教誨,誰敢反對?

只是眼神之中難免會有些許剋制不住的不屑,曾相公雖然沒有回頭,卻都瞭然於心。老夫說自己的話,隨你們去想吧,說老夫迂腐,那是你們愚蠢。

堂堂首相,說出這等冠冕堂皇的話那自然是有原因的。前次他建議出兵西夏,除了確實有利於大宋朝之外,也是他重新確立首相地位的一種方式。而今戰事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進行的還算比較順利,大順城一戰殲敵五萬,並且俘虜了西夏國相梁乙埋,這可是數十年來不曾有過的功勳了。

這就足夠了,將好不容易獲得的一點功勳消耗殆盡,然後再遭遇什麼失敗,可就不好了,有時候當真得見好就收。國家的利益周全了,曾相公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官家似乎也是這樣心思,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好繼續的呢?難得西夏人自己主動提出來,那就更得珍惜了。

停戰,和談!

同時曾相公親自出面,也是向皇帝趙頊表明一個態度,我只是強調自己的位置,並無意與王安石爭權奪利,對你也很忠誠。至於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個明白人都能聽懂。至於那些無知之徒,曾相公才懶得理會他們……

王安石也不會反對,他們之所支援出兵反擊西夏。是多方面考慮的,有宏圖大志的因素,也是因為李復圭導致了西北動盪,與自己大有關聯,出於公心表示支援。

而今戰事很順利,李復圭已經伏誅,訊息傳回汴京,王安石只是輕嘆一聲。對於王韶和林昭直接將其斬殺在戰場一事毫不在意,王雱得到訊息之後還慶幸許久,連聲讚歎王韶會辦事。李復圭要是活著回到汴京,那張嘴裡還不知道會說出什麼,說不定又是一場軒然大波。如此處理,自然是最好不過。

李復圭伏誅,王安石了卻了一樁心願,加之梁乙埋被俘,他很滿意這樣的戰果。加之遼國出兵施壓的局面,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至少在目前,王安石的重點還是變法,他也希望朝廷的注意力能夠從對外戰爭轉回到變法上來……

又是兩位宰相異口同聲表示支援,這樣的局面當真是少見。不過如此一來,事情就算是板上釘釘了,其他的臣子反對也就變得毫無力度。

趙頊見狀也是一喜,順水推舟道:“好,既然如此,那就且和西夏談談,展現我天朝威儀與胸懷……”

皇**點頭了,群臣還有什麼好說的?

只聽趙頊疑問道:“只是派何人前去和談呢?”

群臣面面相覷,這個人選確實是個麻煩事。和談是要負有重大責任的,需要有氣魄,並且機敏精明,口才要好,還是對局勢瞭如指掌,隨時可以做出應變……

還別說,一時間還真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