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七九章 綏州行,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綏州,也就是後世的陝北綏德。.
此刻,林昭正走在前往綏州的路上!
北宋的時期的綏州是屬於西夏的,是與北宋交界處的邊陲重鎮,也是西夏入侵宋朝的橋頭堡。
唐朝時期党項人本來生活在吐蕃高原,結果受到吐蕃人的欺壓,處境苦不堪言。故而他們向唐朝申請歸附,大唐天子仁義,也便同意了。
首次內遷,党項人遷到了松州(四川松潘),那裡地處唐朝與吐蕃的交界之處,自然條件可能也更加符合遊牧民族。當然了,估計唐朝也是擔心党項人不安分,完全內遷會引狼入室,故而有些戒備。
在松州,党項的曰子並不好過,隨著吐蕃的強大,不斷向東蠶食入侵,党項人又待不下去。這一次,大唐天子很仁義,讓他們內遷位於西北的夏州。也就是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大王修築的統萬城一帶。
當時的夏州情況還好,儘管有回鶻和突厥人,可處境要比松州好的多。党項人隨即開始
休養生息,慢慢的逐步壯大。他們的首領是拓跋氏,或許是因為唐王朝給了他們一塊棲身之地,故而對唐朝感恩戴德,一直很忠誠。當然了,想來是因為他們實力有限,沒有和唐朝叫板的資格,不敢過分囂張。數百年來,党項人在這裡不斷發展壯大,並非趁著一次次的機會,擴充套件土地。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了晚期,節度使擁兵自重,動亂更是一次接著一次。起義也是此起彼伏,比如聞名後世的黃巢起義。
大唐天子也是危在旦夕,好幾次逃亡前去蜀中避禍。很多次,以唐朝本身的實力,想要收復失地根本做不到,有心無力。這個時候,唐朝天子便動了向遊牧民族借兵的心思。
比如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光復長安、洛陽兩京,向回紇借兵。當然了,借兵是有代價的。唐朝答應,兩京光復之後,任由回紇人搶掠三曰,子女財帛任由搶掠。由此可見,古代歷史上諸多不好的晦暗時期,受傷害的始終是老百姓。
借兵的事情不止一次,後來党項人也在借調的範疇中。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率領部眾勤王,親率銳卒與黃巢軍交戰,唐僖宗封拓跋思恭為左武衛將軍,並權夏綏銀節度事。八月,唐僖宗下詔,正式任命拓跋思恭為夏綏節度使,轄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十二月,詔賜夏州號為定難軍。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七月,唐僖宗封拓跋思恭為夏國公,並賜李姓。由此開始,定難五州和党項人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綏州便是其中之一,西夏也就是在這裡逐漸發展壯大的。尤其是接下來的五代十國,中原王朝可謂是一片混亂,根本無暇顧及遠在西北的定難五州。党項人抓住機會,實力愈發的 強大,已經不可小覷。
北宋時期,定難五州雖然名義上尊奉汴京的北宋皇室,實際上卻是聽調不聽宣,幾乎是個完全讀力的小王國,比之唐末的節度使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朝太祖、太宗也想要對其用兵,可當時西北局勢太過複雜。北漢依舊雄立河東,有契丹在背後撐腰,實力不可小覷。因為能威脅到河北之地,隔著黃河對關中和河南之地虎視眈眈,乃是大宋王朝第一心腹大患。
故而,宋初的一段時間內,北宋除了滅掉南方各國之外,在北宋最重要的對手便是北漢。太祖時期尚未成功,直到太宗時期也一舉剷除北漢劉氏政權。
再往西北,有定難五州、府州折家、麟州楊家,五代以來的傳統猶在,都不是完全歸附大宋王朝的,當時又有吐蕃諸部存在,局勢可以說是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根本沒有對西北大舉用兵的可能。
也正是因此,定難五州才能在夾縫中生存,並且不斷壯大。同時他們覺得,北宋王朝對他們無可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