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一八章 話不投機半句多,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曰呂惠卿邀約的客人主要是新黨之中的翹楚,都是王安石比較看重的人物。.換句話說,這些人前程似錦,將來在新黨之中,甚至是朝堂上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此刻開始拉攏也算是未雨綢繆。

呂惠卿可精明者呢!

其中主要以兩個人為主,一個是黎東美,是王安石的門客。雖說只是個門客,並無一官半職,可王安石很欣賞他,很多時候都會聽他出謀劃策。這個人不一般,好好交往總會受益良多的。呂惠卿甚至有一個終極想法,什麼時候能將黎東美爭取到自己這邊來,那麼王相公的一舉一動自己也就瞭如指掌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嘛!

還有一位叫做鄭俠,表字介夫,與王安石的字極為相似。也是閩地人,與呂惠卿算得上是同鄉。今曰的宴會,便是打著為鄭俠接風的名頭,實際上也是因為呂惠卿對此人的重視。

鄭俠是英宗治平四年的進士,三十出頭,仕途才不過短短的四五年時間,卻已經是風生水起。而今剛剛從光州司法參軍的任上回來,看趨勢必定是謀求留在汴京做京官。要知道,北宋的進士都是很低的,升遷也十分緩慢,鄭俠這已然能算是火箭提升了。

出現如此結果,除了他個人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原因,便是因為他與當朝宰相王安石淵源頗深。

鄭俠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是他的父親官職並不是很高,俸祿十分有限,其父又是個清廉之人,自然也就沒有外塊收入。所以鄭家相對清貧,加之鄭家子女眾多,曰子就更不好過了。鄭俠乃是長兄,從小便十分懂事,想要幫助父親分憂。對於他而言,想要出人頭地,唯有矢志攻讀,苦學成名。他曾賦詩道:“漏隨書卷盡,春逐酒瓶開。”正是他勤學生涯的寫照。

仁宗嘉佑四年(1059),鄭俠的父親鄭翬任江寧酒稅監,此後沒有什麼升遷,一直原地踏步。六年後的治平二年(1065),鄭俠到父親在江寧的任所,讀書於清涼寺。此來江寧,鄭俠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也遇到了他人生的貴人。

因為當時的江寧知府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王安石。除了為官,王安石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不錯,算是個學者,同時還善於發掘人才,鼓勵後輩。鄭俠當時在江寧苦讀,小有名氣,最終傳入了江寧知府衙門。

王安石聞其才華出眾,對他十分重視。不但邀請他相見,給予嘉勉慰藉,勉勵他成為良材國士,還派學生楊驥到清涼寺陪伴鄭俠讀書。得到了王安石的鼓勵和支援,鄭俠十分用功,加倍努力。最終不負眾望,於英宗治平四年,高中進士,當時的鄭俠才不過二十七歲。這個年紀的進士,已經算比較年輕了。當年便被授將作郎,秘書省校書郎,開始了仕途生涯。

鄭俠的運氣當真不錯,他剛剛步入仕途的時候,正是他恩公王安石擔任宰相,執掌朝政的時候。新法推行,王安石最缺的就是人才,於是他想到了鄭俠,知根知底的人,有能力有志向,略加培養一定是個好幫手。

出於這樣的目的,王安石打算先讓他出去歷練歷練,然後可堪大用。於是乎便直接擢升鄭俠為光州司法參軍。司法參軍主管一州的民、刑案件,以及相關司法事務,已然是相當高的職位了。作為一個二十七歲的新科進士,鄭俠的已經算是不錯了。

不過相比於蔡京餘杭縣令的,多少還是差了一些。不過蔡京可是有狀元之才,又是皇帝欽點的,自然不一樣。

總之,鄭俠的待遇絕對算是不錯了。在光州任上,王安石一如既往地對他表示大力支援。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經鄭俠審訊清楚上報,王安石全部按照鄭俠的要求給予批覆。由此可見,王相公對於鄭俠的信任與期許。

鄭俠也是個知恩圖報之人,感激地把王安石當作知己,一心要竭智盡忠,為國為民,知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