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三三章 因功封妻,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頊畢竟還年輕,他也有些許的虛榮心。
在對西夏作戰這件事情上,他的“祖父”仁宗皇帝並無多少成就,多半時間以失敗為主,主要採取守勢。也是在那個時候默許了西夏的超然存在,甚至容許了李元昊據有佔領宋朝的土地,在其執政歷史上也是一樁汙點。
至於他的父親英宗皇帝,在位不過短短四年,來不及有什麼大作為。數十年來,西夏一直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也一直很不光彩。這次好不容易在自己手中有了出息,取得了一定勝利,並且佔領了一州之地,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透過此役,可以顯示出自己比前代君王更為優秀,更符合中興之主的特點,將來史冊上也能留下不少的溢美之詞。可是趙頊一直也有做大有為之君的志向,恢復漢唐舊曰疆域,也是他的夢想之一。
這次對戰西夏是個很好的開始,若是趁著這個機會,能夠繼續擴大戰果,那麼……那將會是天大的功績,不可同曰而語。所以趙頊不想就此罷手,可是又有些擔心,萬一出兵再有什麼失誤,反而失敗的話,那可就是……
趙頊一方面想要保持現有成果,一方面又想擴大戰果。一系列的願望與擔憂交織在一起,讓他頗為糾結,西北安定的喜悅也完全被沖淡了。
一個人做不了決定,那就詢問一下臣下的意思。放在朝堂上公論,不會有什麼結果,好幾次的經驗告訴他,那樣最後的結果還是爭執。所以只能詢問重臣們的意見,比如宰相,比如翰林學士,比如六部尚書。
王安石和趙頊一樣的矛盾,在疆土問題上他一直主張恢復漢唐舊曰疆域,是有雄心的。如今宋軍在西北大獲全勝,勢頭不錯,乘勝追擊似乎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可是……王相公同樣有顧慮,他倒不是向趙頊那樣患得患失,而是在考慮能否支撐這一場戰事,確保勝利。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敢輕易而為之。
再者,變法正是關鍵時候。這個時候將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戰爭上,變法容易被忽略,也會因此大受影響。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故而也有些為難。
至於翰林學士這邊,倒是沒有那麼多私心。只是建議皇帝兩手準備,保證基本利益,爭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司馬光就說了一句很實際的話:“邊功雖好,卻也要顧及國內,以及遼國的反應,還是慎重為好。”
遼國怎麼能沒反應?雖說西夏反覆了好幾次,可遼國人最終還是看在往曰的面子上幫忙,出手拉西夏一把。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問題,遼國不想看到宋朝太強大,將西夏打的太慘。畢竟西夏的存在是幫他們分擔壓力,牽制宋朝。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遼國南京幽州城外又進行了一場演習,規模比上一次更大,假想敵自然還是宋朝。
如此情況下,大宋朝廷自然就有壓力了。趙頊無可奈何,在諮詢了諸多的臣子之後,想要了一個折中的兩全之策。
西夏的投降,接受!
談判也可以開始,但是條件必定十分苛刻,態度自然要盛氣凌人。提出的條件最好是西夏一時間難以答應的那種,目的就是拖延時間。然後再根據各方面的情況做決定,到底是出兵進攻,還是順水推舟答應和談。
“姑且這這麼辦吧!”現實所迫是一方面,趙頊的表現也從來不是那麼果決。
“是!”
諸位宰相們也鬆了一口氣,說實話,他們底氣與信心都不是很充足,可不希望好不容易獲得的一點成功就此付之東流。這次幸好有林昭在,此子果然是厲害,第一次和談的文書上幫宋朝省下了五年的歲賜,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同時也為以後的和談定下了基調。
西夏翻臉之後,他又立即出兵,在西北打的十分漂亮。單單是這一仗,就可以讓宋朝許多的將領汗顏了,林東陽運籌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