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施政
豈譯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章 施政,三國:我孫策,開局遭遇刺殺!,豈譯臣,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兩稻,一年兩收,也就是說,這裡種植的是雙季稻。
雙季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3世紀,《山海經》中的記載。
水稻畝產本就高於小麥,種植雙季稻要比一麥一稻的產量更大,當然這也和豫章郡相對偏南的地理位置有關,氣候條件更適合種植雙季稻。
孫策視察過南昌縣附近的稻田之後,便在華歆等人的引領下,前往綠銅礦山視察,豫章郡也就是後世的江西省,江西銅礦資源之富,居全國之首。
南昌縣城以東,武夷山脈以西,也就是廣義上的綠銅礦山區。整個地區分佈著大量的銅礦,有了產量不低的銅礦,想要將銅礦轉化為可以實際的財富,就要鑄錢。
光武帝建武初年,官府下達了禁止私鑄銅錢的禁令,東漢時期的文獻中基本也上不見有關於私鑄貨幣的記載。建武十六年,東漢朝廷恢復鑄行五銖錢,一直到今天,百姓之中通用的也是傳承了數百年的五銖錢,初平元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
然而,董卓的這道命令,實際上對於天下的影響並不大,主要影響到的也只有洛陽一代,當時天下已經亂了,在董卓的控制範圍之外,已經沒有多少人聽從其命令了。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時期的貨幣鑄造,中央只是作宏觀調控,具體的鑄造是由地方郡縣來實施的,所以如今孫策自己鑄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並沒有任何難度。
銅礦的產量足夠多,豫章的銅礦加上銅陵的銅礦,完全能夠滿足治下的錢幣需求,再加上地方郡縣自行鑄造錢幣,因此錢範的問題也不需要考慮。
當然,問題也是有的,自桓靈以來,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五銖錢製造粗劣,建武五銖錢,也就是光武帝時期鑄造的錢幣,錢徑2.6公分左右,重量約為3克,銅略帶紅色,鑄造精緻,銨面平整,都有外廓,錢文清晰,筆畫較細,此後,錢幣的鑄造逐步下降,多不足3克,但仍沿用建武錢範。
自桓帝時期開始,五銖錢的質量開始迅速下降,字跡淺而不顯,筆劃粗,肉面多瘢疵,重在2.5g左右,而靈帝建寧後最為盛行的,剪輪五銖更是極為惡劣,錢的外廓被剪去,只剩下內圈,有些錢文各剩半個字。
此後、挺環五銖、四出五銖、董卓小錢,均粗劣不堪,如今的問題是,孫策該使用哪種錢範來鑄錢。
出於本心,孫策當然希望用建武錢範來鑄錢,並希望銅錢的標準達到建武五銖,可是,孫策治下十郡之中,各種劣幣仍在一同流通。
當然,最好的錢依舊是建武五銖,其次是明帝、章帝、和帝等時期所鑄五銖,再次則是桓靈五銖,至於董卓小錢根本無人使用。
差不多在民間的兌換比例中,建武五銖與明帝、章帝時期五銖等值,和帝及其以後鑄造的五銖,三錢可兌換建武五銖一錢。桓靈及其後所鑄五銖,十錢可兌換建武五銖一錢。
孫策在幾個銅礦視察了一番之後,便到了鑄幣場,鑄幣場內,煙囪林立,冒著濃濃的黑煙,那是在將冶煉好的銅錠化成銅水。
他帶著一眾文武,走進鑄幣場內,正好看到兩個赤膊工人抬著一筐子剛鑄好的五銖錢,往外走,於是便命人叫住兩個工人,看著竹筐裡滿滿的五銖錢,微微點頭,這些可都是孫策個人的私產,說白了,這些錢都是孫策的錢。
只見他用兩隻手指夾起一枚五銖,仔細的瞧了瞧,錢上還保留著溫度,這錢看起來鑄造精緻,銨面平整,有外廓,錢上印文清晰,筆畫較細,確實是上好的五銖。
“拿一枚建武五銖過來!”孫策對身後的孫河說道。
孫河很快從錢袋裡摸出了一枚建武五銖,孫策接過孫河遞來的銅錢,拿在手裡,掂了掂,感覺兩枚銅錢的重量和大小都相差無幾,區別在於建武五銖的銅色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