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6章 美臺洋,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乎乎的了。”燕雀志搖搖頭。
初晴說:“這裡有泉水,瓶子泡在水裡就涼了。”
“不用這樣麻煩――”燕雀志有些手足無措了,被一個年輕女孩子無微不至的伺候,他還真沒享受過。
“我這就去取。”初晴退後一步,快步跑下山丘去了。
“南海,你這過得是什麼日子啊,簡直是地主……”
吳南海趕緊打斷了他的感慨――這麼下去自己遲早要成男性公敵了:
“說說規劃的事情吧”
“說實在的。”燕雀志說,“現在搞水利工程其實不到時候。”
吳南海不解:“為什麼?”
“水文氣象資料不足。”燕雀志說。
雖然天氣狀況記錄和簡單的天氣預測從D日之後就一直在進行,但是穿越集團有意識的蒐集本地的水文、氣象資料的工作是從1628年的秋末才開始的。到現在還不滿一年。本時空的臨高年均氣溫、溼度、降水量、日照時間……還包括文瀾河的流量,都沒有確切的資料。而搞水利建設,這些都是基礎資料。
“用20世紀的資料不行嗎?”
“誤差還蠻大的。”燕雀志翻開隨身帶來的一本厚厚的1925-1949年臨高水文志,“這是離本時空最近的科學系統的水文記錄――有三百年的間隔,三百年的氣候變化雖然不至於滄海桑田,但是有幾度的溫差就足夠對氣候有極大的影響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氣溫不對。臨高在20世紀,冬季的極端最低溫度也沒有低過10℃,但是在本時空,燕雀志卻記錄到了連續一週3~5℃的氣溫。不過比起雷州半島萬曆末年還下過雪這個事實,臨高沒有霜凍就算不錯的了。這個明末的小冰河期真不是蓋得。外商委的人去澳門做買賣的時候看到澳門有人穿羊皮袍子的。
溫度偏低氣溫偏低的話,降水量就會偏少。根據史籍,臨高在明清時代,大體上十年一次大旱,五年一次小旱,而且臨高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冬春是幾乎幾乎滴雨不下的旱季。明顯的旱雨季交替對抗旱排澇的要求較高。
燕雀志沒法根據不到一年的簡單記錄來推測水利建設中關鍵的幾個資料: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長無雨期等資料。
“現在只好按照20世紀的臨高水文記錄,再根據小冰河期的一般情況進行推測了。”燕雀志說,“要是有數學模型的話大致可以推算出現在的水文情況――可惜我沒有。”
“臨高農業的瓶頸就在水利上。旱也好,澇也好,水利修得好都沒問題。這裡什麼都沒有,太可惜了。”法石祿蹲在小土坡上,望著河畔這一大片即將開闢為新的高產田的荒蕪土地。
臨高這地方,日照充分,降水量足。對糧食種植來說是很有利的條件。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每到春季播種插秧的時候常常滴雨不下,缺水嚴重。而夏季則十年九澇。大大影響了糧食產量。文瀾河近在咫尺,水量也夠大,然而在整個古代,臨高縣除了極少數地方之外,沒有任何水利設施,只有個別田主採用水車提灌,自己開挖簡單的小引水渠。
“還是小農經濟力量太薄弱了吧。”吳南海說。
“可以這麼說。”燕雀志點頭,“修水利工程投入之大不是一般的農民單幹能辦成的。就是臨高最大的地主也辦不到。”燕雀志印象當中聽搞過水利工程建設的前輩說過,哪怕是隻是村一級的簡單的水利灌溉渠,農閒動工的時候都要徵發好幾百壯勞力上工地。稍微大一些的工程,都要全縣調動人力,在沒有工程機械的年代,一個水利工程動用幾千人是很常見的事情。
這對地處偏僻,人口偏少的臨高來說顯然是辦不到的。穿越集團如果不是掌握了足夠多的勞動力人口和工程機械,搞這樣的千畝高產穩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