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66章 山東生意,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道路難行,運價也就非常的高昂。
朝廷撥給登萊駐軍和東江的糧食往往不能很快的運到登州,堆積在臨清等地,不但損耗大增,而且牽扯到許多官場上的交道。糧食要運到登州,必須要徵發民夫,僱傭車輛,沿途要供應吃喝住宿,有時候還得修橋補路。這都牽扯到地方官的配合。孫元化畢竟只是登萊巡撫,不是山東全省的巡撫,出了自己的管轄範圍,做起事情來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了。為此他不得不在省裡和沿線府縣做許多的工作,以保證糧食能夠順利的運送。
不僅是糧食,其他補給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按照現代人的眼光,東三府都是沿海州縣,典型的適宜搞“外向型經濟”的地區,而且海運條件非常的好――整個東三府海岸線綿延近三千公里,所轄29個州縣中,瀕海州縣佔了近60%的比重,早在隋、唐、北宋時期,登州、萊州、膠州即已發展成為中國與國外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
但是由於明初厲行海禁,山東沿海的海上貿易衰落下去了。儘管嘉靖之後海禁鬆弛,民間海運有所恢復,但是規模始終不大,每條船的運力不過數百石,每年到港船隻亦不過二三百艘。登萊等地依然處於交通不便,物資流通困難的狀態之下。孫元化每每為此傷腦筋不已。
相比之下,其他物資尚且可以走海路運送,唯獨這糧食,只要從江南調運的就非走大運河不可――這是體制問題,要改走海道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了――漕運是朝廷的“大政”,就是已經入閣的徐光啟都不能左右。
趙引弓道:“既然如此,為何不設法就地籌措?就算不能全部解決,至少也能解決一部分,百姓們也得些好處。”
孫元化道:“你初來乍到,不知這裡的關節所在。就說本地的糧食,登萊一帶素來土地貧瘠,出產有限。偏偏又是‘谷有餘不能出給他郡以轉資。不足不能求糴他郡,祗以自給。故小熟則驟饒,小兇則坐困’的地方!不但荒年要逃荒,連熟年也要逃!”
“熟年為何要逃?”
“這裡的糧食根本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如何繳丁銀折色?”孫元化詫異的看著他說道――覺得他怎麼這點事務也不明白。
“哦,是,是。”趙引弓趕緊點頭,心道自己又露醜了。對大明的人士來說這是基本常識,對自己卻很陌生。
“朝廷在本地徵收糧食雖然給恩每石加二錢銀子,百姓們依然苦不堪言。”說著他嘆了口氣,“故登民為之諺曰:登州如甕大,小民在釜底。粟貴鬥一金,粟賤喂犬豕。大熟賴糧逃,大荒受餓死。”
趙引弓當然知道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交通不便造成流通困難,本地豐收了糧食運不出去,賣不出價錢;遭了荒年外地的糧食又運不進來。他來登州之前已經就這個問題做過研究,此時提起來是為了引起下一個話題。
“既然是難在一個運字上,學生願意在此助大人一臂之力。”趙引弓說道,“學生有意在此開辦船行。”
孫元化頷首微笑,卻不置可否。趙引弓並不著急:孫元化肯定理解船行的價值所在。之所以不表態正說明對此頗為重視,要好好的想一想再和他談此事。當下也就不再繼續這個話題。
話題又轉向本地的農業來了。本地的糧食生產情況好的話,對漕糧轉運的依賴性也能大大降低。因而孫元化對改進當地的農業生產很有興趣,他和徐光啟一樣,對農業問題頗有研究。徐光啟曾經在天津用“西洋水法”搞過屯田,“學以致用”,效果很好。孫元化表示他亦曾經一度有這樣的想法。
“大人即有此意,為何不招納流亡,在本地開荒屯田?”趙引弓試探道,“我見本地荒地甚多。我一路行來,沿途饑民滿路,嗷嗷待哺。大人若有此意,不僅可充軍食,也是極大的……善行”趙引弓原想說“功德”,一想他是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