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2章 氣象工作,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山東的人口來了之後,還要去女僕學校看看,要是有細腰長腿的高個妹子可得再買一個。不建個強大的後宮,這穿越可就白來了。

海天號北上山東的時候,1631年的颱風季節按時降臨了。六月初,第一次颱風襲擊了東沙島,在島上開採鳥糞石的工程隊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一艘大發艇沉沒,二艘空載等待裝運鳥糞石的百噸級的福船傾覆觸礁。碼頭的吊車倒塌,還損失了一段棧橋。另有十多人死亡和失蹤。

颱風經過東沙島給了海南島若干時間的預警。派駐在東沙島上的氣象站在臺風經過之後立刻發出了電報,藉助無線和有線電報,不到3小時之後,整個海南島上的所有元老院機構全部進入了颱風預警狀態。沒過多久豐城號上的氣象雷達也發出了颱風即將臨近的警告。

進入六月是整個中國沿海的颱風高發季節。本時空在這段時間裡,遠航船隻基本上是不出海的。對外貿易基本上完全停滯下來。但是對於嚴重依賴航運的穿越者來說,停止航運就意味著他們的經濟和工業體系陷入困境。

自從D日之後,即使在臺風最為猖獗的七八月份,元老院的船隻也始終在海上航行。幸而他們的船隻當時還不需要航行遠途。船隻北上最遠不過到珠江口,大部分航運活動都是在北部灣和環海南島進行的,就算遇到惡劣天氣也能夠及時的靠岸避風。

當然他們算是相當的幸運――小冰河期的颱風數量和規模大大的減少了,而他們最脆弱的1629年度,襲擊臨高的颱風數量又出奇的少。讓他們在最弱小的時候免予自然的蹂躪。

當初他們選擇臨高作為第一塊根據地,也正是考慮到瓊北地區受颱風的影響是海南島上最小的。但是現在,元老院的旗幟已經飄揚在整個海南島上和珠江口,元老院必須得面對颱風帶給他們的困擾了。

元老院在高山嶺設定了氣象總檯,在臨高各地又設定了七八個分臺,各分臺之間架設了有線電報。還培訓了若干觀測員。算是初步建成了臨高全縣的氣象觀測網路。

從高山嶺的總檯到全縣各地的分臺都安裝了從舊時空帶來的和他們在臨高自制的各種氣象裝置和儀器:從簡單的氣壓計、溫度計、風速表。溼度計到手持式的電子氣象觀測儀。

從舊時空帶來的船隻上也有基本的氣象觀測裝備,這樣結合起來進行每日觀測,儘管只有基本的氣壓,溫度,風向,風速、露點溫度和雲量,也大致能夠繪製基本的天氣圖,進行資料分析了。現在高山嶺氣象臺僅對元老釋出的每日天氣預報就是這麼做出來的――當然準確率相當的低,小雨預報準確率低於30%。

但是在對氣象知識稍有了解的元老們看來,高山嶺氣象臺的價值不大,主要是起到了培訓氣象人員的教育作用。氣象臺的水平充其量就是一箇舊時空的基礎站。主要還是累積觀測經驗培訓人員和改進儀器。

這並非元老院在氣象預報上不捨得投入――現代氣象預報所需要的氣象衛星、氣象雷達、超級計算機這些東西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經濟能力和社會能力。就是純屬消耗品的無線電探空儀他們都不可能象再舊時空那樣的運用。

高山嶺氣象臺即沒有衛星雲圖,沒有氣象雷達,也沒有無線電探空儀,更沒有氣象計算所需要的大型計算機。要做到長期氣象預報,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傳統做法,在廣大的區域內建立起一個氣象觀測網路,設立大批的觀測站、基礎站。特別是在極端氣候的發源地:西伯利亞、北極和太平洋上設定觀測站點。

透過無線電向總檯發出當地的氣候狀況。手工繪製出天氣圖來。總檯再根據各觀測站的蒐集到的氣象資料進行圖上作業。這是在沒有衛星照片前唯一有效的氣象預報方式。

然而在全國布點進行資料蒐集和預報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十年之內無法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