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0章 大放厥詞,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030章大放厥詞
“敢問這弊端何在?”黎遂球生在廣東,去過的地方無非是江南和京師,對北方的環境氣候雖有了解,但是所知甚少,不過是過路的時候浮光掠影。
“弊端便是破壞了環境。”崔漢唐道,“每週先生大約不知道,關中過去雖是膏腴之地,沃野千里,實則卻是在少雨帶……全靠樹木草地護持滋養。草木一稀,則水土皆不能保……”
崔漢唐看到黎遂球的面孔上流露出愈來愈多的“不解”,知道這麼說下去就是對牛彈琴了――畢竟黎遂球不知道什麼叫“400毫米降帶”,也不知道“小冰河期”,身在廣東這樣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人,大約也不會明白什麼叫“水土保持”。
所以崔漢唐不得不提下他的高論,先解釋了一番專業名詞。黎遂球原本也是抱著“姑妄聽之”的念頭,然而一聽之下,覺得頗有有理。他雖然去過的地方不算太多,但是也到過京師,從南到北的風物環境都是領教過的,對嶺南的不知冬夏,江南的溫潤多餘,北地的乾旱風沙都有所體會,只知是風土不同,卻從未考慮為何不同,崔漢唐的這番話,算是個給了他一個小小的啟發。
“……道長所說的,學生大致明白了。一個地方的風土如何,取決於水和熱,是這樣麼?”
“正是!”崔漢唐舒了一口氣,這回答雖然略簡陋,但是比起自己在臨高教道生卻要效率高出不少來了。
“這天氣冷暖,亦有輪迴,彷彿四季迴圈一般,百十年一冷,百十年又是一熱,冷則旱,熱則澇。如今又到了冷旱的時候?”
和聰明人說話果然不累……崔漢唐暗暗想。
“陝西關中,原是乾旱少雨之地,如今又遇上了‘冷季’,雨水尤少。故而十年九旱。水土保持尤其重要。”崔漢唐侃侃而談,“蓄養水土,唯有草木……”
古人雖有“平山治水”的理念,亦有“禁山”的行政命令,但是對環保大致還是停留農業需求的層面上,大多數治理都是圍繞灌溉和土壤改良進行的,對保持植被,涵養水土認識不足。加之木材在官方和民間的巨大需求,為了養活大量人口,增加賦稅不得不鼓勵開墾。
“……自漢唐以降,林木被伐,草原為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林木草原破壞殆盡;明國肇始,又在關中屯墾,竟達三千萬畝,雖得一時之利,然草木植被被破壞殆盡,於後世卻是貽害無窮。”
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被被破壞之後,土地的蓄水功能喪失,依靠森林營造的區域性溼潤小氣候也不復存在。進一步加劇了氣候和土壤的惡化。在缺少灌溉條件的地區,變成了徹底的看天吃飯。農業畝產量急劇下降。在華北、西北等地,49年之前,小麥畝產量不過幾十斤是常態,
“……出產既少,百姓唯有多墾地以度日,地越墾越多,產物卻愈來愈少。如此反覆,千里沃野的膏腴之地便成了風沙蔽日,童山濯濯的不毛之地。如今大明國勢日蹙,縉紳和官府又不恤百姓,百姓如何不反?”
話繞了一大圈,終於回到了“天災亦是人禍”這個論點上了。黎遂球暗品箇中滋味,卻有些新意在內。自古以來評論歷代朝政得失,無非是“不恤民”,“主昏臣奸”上打圈。畢竟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當時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遂黎球沉吟片刻道:道長即如此說,想必這元老院是有極高明的手段,可以避過這人禍嘍?”
崔漢唐傲然道:“這個自然!”
黎遂球心道這道士不但夠胖,吹牛皮的程度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然都說到這裡了,他有心想聽下去,便問道:“那就要請教了。”
“古人云:一力降十會……”這話說出來,黎遂球臉上卻流露出不解之色,崔漢唐這才想起來,這話是到了清代才有的,趕緊改口道,“有真本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