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5章 出錢出力,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數字可以大概統計出難民的人口。

“各處粥棚發出去的竹籌,大約有四千多口。”

“少了很多了麼。”解邇仁一聽只有四千多人,不禁鬆了口氣,因為進城前他聽朱鳴夏說晚上兜捕出城難民就有一萬多人。

“老爺,這就不少了。”喬老爺愁眉苦臉:天啟-崇禎年間整個蒼梧縣的戶口不過6698戶,27424人――這還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農村人口。

雖說黃冊數字並不準確,而且梧州因為是地區商業中心的關係還有大量的外來人口,但是城區加上近郊的人口也不過三四萬多人。四千多難民的比例已經非常高了

梧州光復之後,出城的難民凡是有家可回的,有親朋故舊可以投靠的,都已經陸續散去。留下的全是無家可歸的兩手空空的難民。僅僅要滿足這些人的吃住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他看了一眼隨同一起接收梧州的歸化民副主任,問道:

“確切人數在統計嗎?”

“正在統計,但是難民分的很散,需要幾天時間。”歸化民副主任說道,“但是喬老爺說的人數差不太多……”

“現在難民都居住在何處?”

“大部分散在城內各處寺廟的收容點,另外城外的校場裡也收容了一些。不過街道上還是有不少難民。”

梧州城外有兩處校場,分別是在三合嘴和洗馬灘,這兩處都有原來的明軍戍兵的營房。其中洗馬灘的校場在城西2.5公里的潯江北岸,距離城區比較遠,現在是朱全興的第三營駐地,而洗馬灘的校場則作為明軍俘虜的臨時關押地,朱全興把一部分難民也收容在這裡。

“城內外還有什麼廟宇之類的大房子可以收容難民的,都要敞開大門收容,”解邇仁加重語氣說,“一個難民也不能露宿街頭,明白麼?!”

難民在街道上度日,即有礙交通,又有衛生和治安上的隱患。

“喏!”

“這就好。”解邇仁點頭道,指了一下旁邊的秘書,“把包乾示意圖拿出來。”

旁邊的秘書立刻掛起一幅地圖來,原來是梧州城市區圖,包括城裡城外的街坊都標記的清清楚楚。上面用不同顏色勾畫出不同的大小區域來。原來這區域每個區域都用天干地支編著號,旁邊寫著一個名字,定睛一看,卻是善後局的諸位“鄉賢”們的名字。

眾人正疑惑不解,解邇仁解釋道:“這是你們諸位的包乾區,既然出來要為梧州百姓做事,自然不能在善後局裡坐而論道――這是諸位的包乾區,每個人負責一片。你們不要怕,我自然會怕幹部去負責,你們和本區的牌甲們只要好好配合他辦事就是。”

解邇仁嘿嘿的笑了幾聲,接著道:

“你們每個人都要分片包乾,和各社各坊的牌甲們一起去巡視,看到難民露宿的,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都要登記送各收容點。如果有遺漏的,被我發現我可就送諸位家裡,請你們當老太爺養起來……”

這可嚇了眾人一跳,紛紛表示自己一定盡心盡責去辦。局董們一個個愁眉苦臉,這哪是什麼幹部,分明就是解老爺的化身,只不過他們幾天也不見得會見一次解老爺,這分片包乾的“幹部”可是時時刻刻都要見的。

接著解邇仁又宣佈了幾條規定:

難民收容之後,造冊登記,開具“難民證”。難民不得隨意流動,每日必須回收容點過夜。白天則憑“派工單”按十人一隊的編組集體行動。

救濟善後工作的核心政策是以工代賑。

救濟站即日起只給老幼病殘孕提供一日兩頓稀粥,凡十三歲以上的難民男女,一律編成勞工隊幹活。計日發給口糧。

口糧以工分計算,實行多勞多得制度。但是每人必須每天一定的基礎工作量以換取口糧,超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