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6章 新得生意經,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有了計較。你們看――”說著陳華民從袖子裡取出一大頁紙來,這是最近才開始在廣州發售的一種對開小報,叫做《香港船頭貨價紙》。每七天出版一次。由小孩兒當街叫賣,這張報紙相當於的商品資訊。刊登的主要是從各處運到香港交易的貨物種類、數量和交易價格。它也刊登船隻資訊,包括航線上貿易船隻的船期、裝運貨物和艙位狀況。此外還有各地的供求資訊。這張報紙雖然主要在廣州銷售,實際是由殖民和貿易部在香港的商務代表處編輯出版。
本來廣州城裡的商人們雖然對澳洲貨或者說是臨高貨相對熟悉,但是大多是別人的口口相傳,卻沒有幾個人全面系統的瞭解貨品的詳情,這個《貨價紙》正好滿足了大中商人們對商業資訊的需求――古代社會的資訊流動非常緩慢,商品的供求資訊基本是靠多年的資訊積累。對時效性、爆發性的商品供求資訊是無法掌握的,只有少數大商人能夠運用官府的驛馬系統捎帶少數資訊。
臨高有無線電報的便利,從日本到馬尼拉的商品和供求資訊都能即時傳達到臨高控制下的各個口岸,這對商品的流通有著極大的便利性。
促進商品流通,鼓勵商人運銷貨物,這是元老院的一貫宗旨,商品只有流通起來才能創造出價值來。否則光靠元老院自己的船隻和御用商人去幹,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越來越大的物流需求的。更何況這樣的商品流通越頻繁,元老院從中獲取的各種收益也就越大。
陳華民開啟報紙,上面已經被墨筆塗抹的道道圈圈。他的手指在上面快速的滑動著,接著停了下來。
“你看,現在香港的雷州白糖大批到貨,價格已經跌了。浙江、南直的白糖價格卻很高,我們運銷白糖到上海,就能賺一筆!在上海再裝運糧食,運到山東又能賺一票!”
“好!”劉德山點頭,“我們這就出發。”
“既然這樣,我也來參一股。”秦海澄從抽屜裡取出一張票子,“這是德隆的一千兩的票子,見票即兌,可以直接當銀子用,你們拿去週轉,賺了錢算我一股就是。”
劉德山和陳華民大喜過望,他們到底是小本經營,特別是買了船之後流動資金很是緊張,現在秦海澄這個大佬願意投資,這次的生意就可以做得更大。更重要的是,有了這筆額外的經費,他們就可以提前接收新東山居號――畢竟裝備新船僱傭水手也要花一大筆錢。
二人謝過,當下就要出去安排船隻和貨物。
“我這就去安排接船的事情,華民你先去通知副綱首,立刻集合船員備齊糧食清水,到黃埔準備登船――這次咱們就用新船。通知副管事,讓夥計們連夜立刻卸清船上貨物,然後倉載全部換成雷州的白糖;再去德隆把我們存在那裡的銀子全部打成票子帶上。”
“好!我立刻去辦!”陳華民拱手,匆匆告辭離開。劉德山又和秦海澄客套了幾句,秦海澄對他們新訂購的船隻很感興趣,要他多多留心使用情況――他也想買一艘下西洋用。
把他送出去後,站在門口的石階上遙望白鵝潭畔的沙面。一艘外舷裝著大撥水輪的小火輪噴吐著黑煙,牽引著一長串的駁船開過。江面上數不清的桅杆和帆影或行或停,船隻還在或裝貨離開,或停下卸貨,一派繁忙的景象。
“澳洲人啊,澳洲人……”
廣州黃埔港晴空萬里,徐徐的秋風把白雲吹得一絲一絲的,由北往南慢慢推去。正是秋高氣爽,適合出門的好日子。
碼頭邊,一艘嶄新的三桅海船正停靠在泊位邊。這艘船和周圍的船隻完全不同,雖然還留著一些廣船的影子,但是更多的像歐洲式的海船:船身顯示出典型的西式造船技法--龍骨肋構,釘長條船材,再覆以瀝青。船頭是比所有的東西方船隻都要誇張的尖首尖底,外加長長的船艏桅,船身線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