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8章 嵐山頭,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幾聲號響之後,鼓聲陡變。整個隊伍便開始緩慢而堅定的前進,繼續這漫長而艱難的行程。
“現在是第四天,看來明天能夠按時抵達了。”王瑞相回到了中心輜重隊前,心中盤算著。
王瑞相這次帶隊走得道路不是他們在登州之亂前走得巨洋水到萊州灣的道路。目前戰亂雖然已經平息,但是過去在沿路設下的若干個臨時補給點已經全部被廢棄。要靠著難民自帶沿途的所有乾糧徒步走到那裡難度太大。而且沿途消耗的糧食也實在太多。所以改為從嵐山頭出海。
確切的說,是從嵐山頭的佛手灣出海。此地就是舊時空的嵐山港地區。嵐山港水域較寬闊,水深條件較好,2萬噸級泊位前沿自然水深可達10米。嵐山港為不凍港。明代屬於青州府莒州日照縣管轄。
這裡是王瑞相帶著人多次偵察才選中的外送碼頭。除了從舊時空資料中獲取的水文資料外,他發覺此地在明代人跡稀少,而且距離最近的明軍駐防地安東衛有足足40公里路程,全部的防禦力量不過是一個烽火臺和五名守臺墩軍。若無大規模的警訊,安東衛的飢寒交迫的操軍是不會跑到這裡來得。無論是船隻靠岸還是難民行動都不會引人注目。
而且此地距離沂水城道路距離不過128公里,大致可以沿著335省道和222省道的行進。難民以平均每天行進30公里速度的話,最多5天就能抵達佛手灣。這樣為難民準備的路上的乾糧也可以大幅度的縮減。
按照宋人的說法,一個士兵身負六鬥,可支十日之糧。這也是每個士兵能隨身攜帶的最大口糧數了。但這個是身體健壯的青壯年男子,和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男女老幼都有的難民群體可不是一碼事。
以難民的體質來說,不可能揹負十日的口糧,而且王瑞相也根本不敢給他們揹負這麼多口糧:若無人監視,很多人第一天就會吃掉三天的口糧,有的人還會被沒有水的乾糧活活撐死,也有的難民會乘機帶著口糧逃跑――這種事情在以前已經多次發生過。
所以目前王瑞相採用的是輜重隊集中攜帶口糧,輜重隊使用獨輪車。推車、拉車都由青壯年難民每日輪換工作。輜重隊由警衛隊進行護送。這樣在不新增人力的前提下保證糧食能夠安全的配給下去。
難民們採取五人一火的編制編隊行進,除了幼兒之外每人都要攜帶木棍――長途跋涉這東西可以有效的節約體力,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自衛。行軍的時候,青壯年難民在外,輜重隊和婦孺在內。幼兒和體弱者在輜重隊坐獨輪車前進。如果路上有人生病或者掉隊,也由輜重隊進行收容。
每一支送往佛手灣的難民行軍縱隊都配有警衛隊:由北上支隊、雲升觀鄉勇混合組成。雲升觀鄉勇負責維持隊伍秩序,看護輜重隊。北上支隊則派出偵察騎兵前出進行偵察,必要時候用武力驅散敵對勢力。
要帶著這幾千人穿過一百多公里飽受災害蹂躪的地區實在是不易。饑荒使得在這條道路沿路的居民點大多廢棄,饑民流匪滿地都是。沿途莫說補充糧食,連燒柴和飲用水都籌措不易。天氣又是酷寒,走到第四天已經損失了幾十人――這還算是損失少的行動,有幾次因為遇到暴風雪或者其他自然災害,一下死亡散失幾百人的事情也不稀罕。
第五天的中午,難民縱隊終於抵達了佛手灣,這裡只有一座小小的漁村和一座墩臺。自從王瑞相和道長把這裡選為難民的出海口岸之後,北上支隊就派出一個分隊直接控制了這裡,漁村裡的大多數百姓已經被擄往濟州島,只留下少數熟悉嵐山頭水文潮汐狀況的漁民作為領航員使用。
墩臺也被北上支隊控制,五名墩軍和他們的家眷當了俘虜,王瑞相也沒怎麼為難他們,只要他們“每日照常”就是了――當然,眼下在佛手灣發生的一切他們都得很識相的“沒看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