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6章 半機械化繅絲廠,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開,裡面是在本地風景的映襯下有些怪異的成排的房屋。
廠門口有家丁在站崗,他們都是趙通手下,認識趙引弓和李么兒,便放他們進去了。
廠子雖然房屋裝置都已建造安裝完畢,處於時刻可以開工的狀態,但是現在裡面空蕩蕩的,除了幾個在廠內倉庫裡值班的奴僕看到他們到來趕緊出來請安之外,各個車間都是空無一人。
李么兒和趙引弓都是第一次站在一家真正的繅絲廠的車間裡,那些臨高製造的裝置整整齊齊的排列的基座上,各種支架。管道、閥門錯綜複雜的排列在一起。趙引弓原本覺得這套裝置一定是非常簡陋的。然而真正站在這簡陋的裝置面前,他才發覺自己的見識實在太淺薄裡。
如果他手中沒有一本資料,根本就說不清這些被視為“落後”、“簡單”裝置的原理和運作模式。
單獨的人,在大工業這無數人智慧匯聚而成的結晶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
由無數管道和支架連線在一起的工位一個接一個的排列著,猶如一條沉睡中的龍,一旦被喚醒,它所噴發出來的火和煙,將會匯聚成可怕的生產力,將這舊世界的生產方式燒得灰飛煙滅。讓無數人隨之玉石俱焚。
趙引弓不由得心潮澎湃,說道:“這就是大工業啊!”
李么兒沒他那麼深刻的感受,眼前的工廠和裝置也觸動了她。然而一想到這家絲廠和即將坐滿工位的女工們都在她的管理之下,李么兒有點驚慌起來――這太恐怖了!她能駕馭的了嗎?
然而她不敢說出這話來,眼下杭州站就他們二個元老,彼此需要扶持,尤其是要互相打氣。喪氣話還是少說為好。
“咱們這絲廠看上去還是蠻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趙引弓似乎是為了排解她的不安,有點搞笑的說道。
慈惠堂繅絲廠使用的裝置,是機械口按照19世紀陳啟沅辦得繼昌隆絲廠的裝置“機氣大偈”改進仿製而成的,技術水平很低,即使按照19世紀的標準也只能算是半機械化生產。但是勝在操作維護都很簡單,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元老院要在17世紀的大明建立的繅絲廠,最現成的樣本自然就是19世紀的繼昌隆了。因而不但裝置是仿製的,連廠房佈局,管理模式也有參考。
繼昌隆的機氣大偈的最大的進步是用以蒸汽煮繭代替了手工繅絲世代相傳的炭火煮繭,這是生產技術的一大進步。
繭本身是由蠶吐出的絲被絲膠粘在一起形成的,要把絲繅出來相當於把郵票脫開,必須用水來溶解絲膠。傳統的炭火煮繭,溫度不能恆定,影響出絲量和質地。“繼昌隆”工廠採用的統一迴圈供水保證了繅絲用水的溫度穩定和水質的潔淨新鮮,因此絲粗細均勻,絲色潔淨有光澤,這是由繅絲工藝的改進所決定的。
這套裝置中儘管有鍋爐,但是在繅絲中並不使用機械力,而是採用足踏轉動裝置。因而還算不上機械化繅絲廠。單從繅絲的角度來看,儘管足踏式裝置的裝置轉速要比土絲機的手搖方式來得穩定勻速,但是畢竟不能和原動機的效果相提並論,出絲的勻稱度也差一個檔次。李么兒知道這種絲只能叫做“改良絲”,在19世紀還算質地優良,20世紀初之後就變得落後了,甚至無法出口。蘇州蠶桑專科學校在開弦村搞得蠶絲改良也用得是類似的人力“改良機”,但是出品的生絲都不能達到出口的標準。但是比起手工土絲已是身幼而滑,質勻而白了。
不過在本時空,這點瑕疵根本不算瑕疵。要知道鄭芝龍出口到日本的生絲裡還有所謂的“黃生絲”――其實就是隔年的發黃的陳絲。一般來說是不值錢的,居然也能用來出口。可見當時國際市場對生絲需求之迫切了。慈惠堂繅絲廠使用機氣大偈繅出來得絲勢必比最好的湖絲都要好
絲廠一共設有足踩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